蘇武令·塞上風高

《蘇武令·塞上風高》是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綱所寫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作者思念宋徽宗、欽宗被虜北方,嘆息自己還不能復仇雪恥,下片表達自己為國救民的抱負和抗敵必勝的信心。詞中借典故抒情,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作品原文

蘇武令

塞上風高 ,漁陽秋早 。惆悵翠華音杳 ,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 。念白衣 、金殿除恩 ,歸黃閣、未成圖報。

誰信我、致主丹衷 ,傷時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調鼎為霖 ,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 。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塞上:邊境線上。

(2)漁陽:古郡名,戰國燕置。這裡泛指北方。

(3)翠華:皇帝儀仗中用翠鳥作裝飾的一種旗子。

(4)雙龍:指宋徽帝、宋欽帝二帝。

(5)白衣:或謂白身,舊指無功名、無官職的人。

(6)除恩:指授官。

(7)丹衷:丹心、衷情。

(8)調鼎:以鼎之調味,比喻宰相治理天下。

(9)燕然:即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

(10)奉迎:敬辭。迎接之意。

白話譯文

邊境上朔風凌冽,北方的秋天來得特別的早,並早早地有了寒意。讓人感到惆悵萬分的是被金人擄掠而去的徽、欽二帝,至今沒有任何訊息。驛使來來往往,空自賓士,可以憑遞書信的大雁早已歸盡,沒有帶來徽、欽二帝的半點訊息 。想我曾是一介布衣,後考中進士蒙聖上金殿授官,於國家危難之時被任命為宰相,肩負重任。但卻力未及施,謀未及用,圖報君主的恩遇而未成。

有誰相信我對君主的一片丹心和衷情,感傷當世朝政的多變,讓我空懷方、召之才,卻得不到重用,無法救國救民於水火之中。若我身在相位,我就要盡到一個宰相應盡的職責,為民著想。我若軍權在握,我就要驅盡敵虜,收復國土,橫掃燕然敵境。我將率領十萬精兵,橫行於胡地,奉迎徽、欽二宗回朝。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靖康之難後的南宋初年。南宋高宗即位之初,曾萌生抗金的志向,李綱也是在那個時候重新得到起用。他作為當時主戰派的代表,一心想收復中原國土,建功立業。但高宗內心畏敵,只圖苟安,並無抗金決心。不久,李綱就被投降派排擠罷相(1127年)。這首詞大概是李綱罷相後寫的,作者忠貞愛國的胸懷和濟世救民的抱負得以充分展現。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對二帝的懷念和報國無成的憂愁。“塞上風高,漁陽秋早。”因北國秋來,作者對囚居北國的宋徽宗、宋欽宗倍加懷念。漁陽本唐時薊州,此處泛指北地。他所惆悵的是“翠華音杏”。自從二帝北行後,至今“翠華一去寂無蹤”。(鹿虔扆《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驛使空馳,征鴻歸盡,不寄雙龍消耗”。不論“驛使”,還是“征鴻”,都沒有帶來任何關於二帝的訊息。這說明一位忠於君國的忠臣對北宋被金人滅亡這一慘痛的歷史事件是刻骨銘心的。“念白衣、金殿除恩;歸黃閣,未成圖報”。高宗起用李綱為相,李綱向高宗建議:“外御強敵,內銷盜賊,修軍政,變士風,裕邦財,寬民力,改弊法,省冗官……政事已修,然後可以問罪金人……使朝廷永無北顧之憂。”(《宋史·李綱傳》)由於高宗外受金兵強大壓力,內受投降派的慫恿,無力振作,決心南逃。李綱被罷官,他想到自己出身平民,深沐皇恩,“未成圖報”,實在是無由圖報,情有可原,只留下滿懷遺憾,一腔悲憤。

下片由上片的“未成圖報”過渡,繼續抒發自己救國救民,抗敵雪恥的宏偉志願。首先作者深有感慨地說,誰相信他有一片獻給主上的耿耿丹心呢?朝政多變,情況複雜,和戰不定,忠奸不辨,使他感傷。空嘆自己“未作救民方召”。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召虎奉命討平之。方、召都為周宣王時中興功臣。李綱雖想效法方、召建立中興之業,無奈高宗非中興之主,不能信任他,他雖欲救國救民,不可得也。雖為自責之辭,亦不免含有對朝廷怨懟之意,只是怨而不怒而已。“調鼎為霖,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調鼎為霖”出自《尚書·說命》。商王武丁舉傅說於版築之間,任他為相,將他治國的才能和作用比作鼎中調味。《韓詩外傳》:“伊尹負鼎俎調五味而為相。”後來因以調鼎比喻宰相治理天下。武丁又說:“若歲大旱,用汝(傅說)作霖雨。”李綱感到古代賢君對宰相如此倚重,對比自己雖曾一度為相,僅月餘即被罷免。他認為個人的進退出處,無足輕重。而一念及天下安危,國家存亡,則憤懣之情,溢於言表。就他的文韜武略而言,如果登壇作將、領兵出征,他可以橫掃燕然。此處泛指金國境內土地。李綱感到自己雖有出將入相之才,卻無用武之地。如果讓他繼續為相、為將,他將領十萬精兵,橫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綱不是誇口,他的將才是傑出。據《大金國志》載:“靖康元年,斡離不圍宋京師,宋李綱督將士拒之。又攻陳橋、封邱、衛州門,綱登城督戰,殺數千人,乃退”。在被敵人包圍的被動情況下,李綱尚能建立如此戰功,如果真能讓他“擁精兵十萬”,則“橫行沙漠”並非不可能。可惜他生不遇明君,又遭奸臣排擠,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壯志只能是夢想而已。皇帝被敵人俘虜,這是國家的奇恥大辱。迎歸二帝,雖不可能重新君臨天下,但這是報國讎、雪國恥,這也是包括李綱在內的南宋許多愛國志士的奮鬥目標,李綱雖屢遭挫折,但愈挫愈奮,從不灰心,始終雄心勃勃,力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名家點評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中共南平市委宣傳部編,武夷文化研究》:《蘇武令·塞上風高》最能表明李綱的志向與立場。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拔荊《中國詞史 (上卷)》:作者思念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北上,嘆息自己不能為之復仇雪恥,表達自己救國救民、收復失地的決心和抗敵必勝的信心。

作者簡介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梁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五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後抑鬱而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