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撒坡村委會

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9元。 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馬鈴薯、油子、玉米為主。 人口衛生該村現有農戶486戶,共有鄉村人口2072人,其中男性1100人,女性972人。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東邊,距甸沙鄉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尋甸縣46公里。東鄰功山鎮朵馬嘎村,南鄰金所鄉擺宰村,西鄰甸沙鄉麥地心村,北鄰金源鄉。轄蘇撒坡、丫巴山、橫水塘、張家水溝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86戶,有鄉村人口2072人,其中農業人口2072人,勞動力17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521人。
全村國土面積26.89平方公里,海拔2578米,年平均氣溫10.5 ℃,年降水量1098毫米,適合種植馬鈴薯、油子、菜子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6169.35 畝,人均耕地2.98畝,林地17839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9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馬鈴薯、油子、玉米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169.35畝,人均耕地 3.015畝,主要種植馬鈴薯、油菜子等作物;擁有林地1783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畝,主要種植蘋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4畝,其他面積16123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7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78萬元,占總收入的74.3%;畜牧業收入45萬元,占總收入的1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46頭,肉牛282頭,肉羊1316頭);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3%;第二、三產業收入45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8.4萬元,占總收入的2.3%。農民人均純收入1019元,農民收入以馬鈴薯、油菜籽、玉米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84 人(占勞動力的4.8%),在省內務工68 人,到省外務工1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馬鈴薯,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34.4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9.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6戶,共有鄉村人口2072人,其中男性1100人,女性972人。其中農業人口2072人,勞動力1742人。該村以彝族族為主(是彝、漢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334人,漢族738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0人,占人口總數的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72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5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3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633.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910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有固定資產22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1人,少數民族黨員31人,其中男黨員52人、女黨員9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1等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9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位於甸沙鄉東北處,地處高寒山區,屬少數民族地區,彝語:“束色坡”,意為艄敲濮住地。明嘉靖《尋甸府志》載“束色堡”哨,語化得今名。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和睦相處,熱情好客,村風民風較好。

新農村建設

甸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計畫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是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著眼長遠的歷史選擇,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計畫如下:

指導思想

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依靠民眾,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思路目標

以創建小康村、文明村、和諧村為目標,以農業特色優質化、道路房屋整潔化、村風民俗化和團結互助和諧化為途徑,進一步聚集力量、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整體推進。

具體措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梁 永(黨委書記)
副組長:張興才(副書記)
劉彥宏(副書記)
朱志強(紀委書記)
倪萬生(副鄉長)
王樹清(武裝部長)
馬連升(副鄉長)
袁德芳(副鄉長)
成 員:楊存留(黨政辦主任)
馬關才(政府文書)
楊紹萍(宣傳委員)
劉 恆(民政助理)
邱艷青(勞保站長)
楊天品(文廣站長)
馮正奎(計生站長)
張興傑(中學校長)
張成明(財政所長)
李榮貴(農科站長)
劉忠飛(畜牧站長)
馬衛平(水管站長)
周春平(規劃站長)
許國清(衛生院長)

創建計畫

1.建設小康村
①做好試點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
②把試點村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擺在重要地位,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培植特色優質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民眾收入,提高民眾物質生活水平。
③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需要、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改善制約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積極推進沼氣等清潔能源技術。
2.建設文明村
④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和可行性,新農村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的系統工程。
⑤繼續抓好試點村"十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在此基礎上完善文明村創建活動。
⑥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養成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二是大力推進"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活動,積極引導農民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陋習,清理柴堆、草堆、糞堆、垃圾堆,保持文明整潔的村容村貌。
3.建設和諧村
⑦健全保障制度,實施依法治村,化解各種矛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讓農村社會環境更加和諧、村民更加安居樂業。
⑧與第三批保先教育活動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⑨與"平安創建"活動相結合,營造和諧、安定、團結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⑩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讓廣大家民民眾實施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