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庵十八寺
三庵
1、甪庵。在甪里馬王山西坳處,相傳為甪里先生隱居讀出處。
2、草庵。在林屋洞南,相傳為宋李彌大隱居處。
3、柴庵。在元山文化。無考。
十八寺
1、法華寺。
2、實際寺。
3、文化寺。
4、天王寺。
5、候王寺。
6、東湖寺。
7、西湖寺。
8、上方寺。
9、下方寺。
10、花山寺。
11、羅漢寺。
12、包山寺。
13、水月寺。
14、石佛寺。
15、資慶寺。
16、福源寺。
17、報忠寺。
18、長壽寺。
為了熟記這十八座寺名,人們編了一句順口溜,即:法際文雙王,東西上下方,花羅包水石,資福報忠長。
歷史典故
據史料記載,蘇州觀音寺始建於公元425年(南朝元嘉二年),由時任會稽內史張裕奏和立安禪師初建於吳中胥口,其時,寺內連年千葉蓮花盛開,而且其蓮心如水晶般晶瑩剔透,生機勃勃而被命名為花山寺,後來成為觀音園的核心。這個道場早於普陀觀音道場400多年(普陀觀音道場始建於公元863年),是中國最早的觀音道場。可惜在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花山寺失火,不幸全部損毀。
歷代發展
及至唐代,觀音寺香火極為鼎盛。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由綺里塢里人徐世業捐出自己的山地,當時高僧契元移至此地重建,寺分三房,氣勢恢宏。唐鹹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即位的次年,因觀音寺弘法名盛,皇上曾欽賜蘇州觀音寺為“觀音園”,並御筆題寫匾額。
中間,觀音寺曾毀損嚴重,北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時任觀音寺主僧維照募集功德三萬兩白銀進行修復,並用800兩紫旃檀塑造了觀音像,以黃金、硃砂、珍珠、琉璃加以修飾,菩薩端正莊嚴,工妙天下,十六諸天,一樣惟妙惟肖,莊嚴必備,成為後世模仿的極品。後又經過20年建造,在原有基礎上興建了圓通殿,成為當時富有盛名的西山十八座寺院中的一座。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推行佛教時期,觀音寺併入上方寺管理,直至清初。清代後期,由於國力衰弱,民不聊生,觀音寺也走向衰落,到建國初期,已經破敗不堪,無以為繼,沒有得到修復。
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前往觀音寺燒香拜佛,留下大量優美題詠之作和珍貴墨寶,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行書題寫的《游花山寺題記》共102字,文字內容如下:“嘉靖癸卯二月八日,徵明同諸客游花山寺,泛平湖,沿支港而入,長松夾道,萬杏明香,怳然如涉異境。寺雖劫廢,勝概具存。相與讀故碑,溯三泉,不竟日暮,遂留宿寺中。客自城中來者湯珍、張瓚、王日都、陸師道、王延昭,山中客蔡范、陸栩、陸鵠、勞珊、蔣球玉。僧大鑫立石。”(錄自民國十八年李根源編《洞庭山金石》)。宋代葛勝仲“弱水無風到海山,慈容親禮紫旃檀。亭亭寶剎凌雲近,湛湛清池漱玉寒。枯瘦暗飄紅萬顆,竹迷曾蒔綠千竿。藕花不是南朝夢,真有殘香透畫欄”流傳極廣。蘇舜欽《題花山寺壁》中的“花易凋零草易生”一句,讓後人對於生命探尋真諦引發深思。唐代皮日休、陸龜蒙、白居易,宋代范成大、懷深、胡松年,明代文徵明、王鏊,清代的王維德,姚承緒等都留有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