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簡介
葉可明是著名建築工程與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專家。男,1937年3月出生,上海金山縣人。1956年蘇州建築工程學校畢業,1962年同濟大學畢業。先後任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直接參與並指揮的工程就有近百個,而參加主持、審定的項目更是數以千計,目前上海的許多標誌性重大工程項目大多凝聚著他的心血。40多年施工實踐,他主持了多項重大科研攻關項目,攻克了許多建築界的重大難題。他先後取得10餘項在國內與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其中南浦大橋、楊浦大橋、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的施工工藝與設備研究均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南浦大橋工程獲1 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廣播電視塔施工工藝與設備研究套用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995年他獲得上海市工程建設十大科技明星稱。1996年被評選為上海市科技功臣。並在2006年一月上海市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20周年中,被授予“傑出貢獻人物”稱號。
他長期研究施工技術,形成了針對“高、大、深、重、新,,不同對象,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施工技術體系。提出了廣泛適用於高層建築和高聳結構的升板機提模提腳手體系。實現350米高度自升式模板工藝;提出了上海軟土地基中分地區、級別的支護原則,實現了20米深坑複合支護技術及1 O米深坑無支撐支護技術;完善了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與管理,實現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澆灌;提出商品泵送混凝土雙摻技術與級配最佳化技術路線,實現350米高度混凝土一次泵送到頂;提出了大型構件組合吊裝、整體提升及現場工業化技術路線,實現高空特重構件簡化施工。
在建造南浦大橋時,要在50至100米高空各澆灌一根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大梁,按照傳統工藝澆灌這樣龐大構件的時間很長,會導致混凝土凝固時間有先後而出現裂痕。原先設計師考慮用等重量替代辦法,把一隻裝有2000噸水的水箱安置在構件上方,澆築進多少混凝土就放出多少重的水。然而在百米高空建一個2000噸的水箱本身是一個大工程。他提出了向混凝土內摻添加劑以延緩混凝土凝固時間這一辦法,不僅達到同樣效果,還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經費。後來的楊浦大橋、徐浦大橋都按此法施工。
東方明珠電視塔,同樣凝聚了葉可明等人的智慧和汗水。東方明珠有3根直徑7米、與地面呈60度夾角的斜筒體,從3個方向上至86米處與直簡體相交,這種獨特的斜撐結構造型在中外建築史上留下了令人驚嘆的一筆。可當時這一方案還在設計圖紙上時,許多國內行家曾認為在施工中根本行不通。後來經過組織專家反覆論證,建工集團承擔了這一難題。葉院士拿出一份可行性方案,提出按照3根巨柱的形狀用鋼筋製成巨大的骨架外形,採用分節脫模斜向振動工藝,用混凝土向其中澆築,這一設計方案最後獲得通過並成功實施。東方明珠施工過程中碰到提升450噸天線到468米高空的這一成功攻關是所有重大工程中最讓他激動和驕傲的事。 上海超高層建築的基礎深度一般不超過15米。而建在浦東的高88層的金茂大廈主樓基礎開挖深達19.6米,裙房深15.5米,土方量達30萬立方米,開挖深度創上海之最。業主和設計單位美國SOM設計事務所把德國專家請來,準備採用土錨桿施工辦法,即先把基坑的土方全部挖出,再做基礎工程。在論證時,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葉可明院士指出上海是典型的軟土地基,採用上述方法,費用大,把握小。他提出了化整為零,分而治之的基礎施工方法,根據不同的基礎深度,分步施工,採用鋼筋混凝土支撐圍護,既減少費用,又能縮短了工期。這個方案的實施起到了不同凡響的效果。
作為浦東新區城建局專家組的成員——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相鄰建築地下工程施工協調技術組組長,葉可明時刻不忘在工程建設中最佳化方案、解決難題。為協調關係盡心盡力,四處奔波。一次,浦東新區東方路旁的嘉興大廈工程打樁過猛,導致附近的銀行和商業大樓產生裂縫,還影響了不遠處變電所的工作。葉可明得悉後,與小組成員一起於星期天趕往現場踏勘,查明原應後,要求施工單位限制打樁速度,並增加排泄地下水的砂井,從而保證了工程的正常進行和周圍居民的安寧。在浦東陸家嘴地區,由於高樓大廈紛紛開工,深基坑施工的矛盾不斷出現。如石油大廈與煤炭大廈,都是百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工程,兩個項目之間的距離不足10米,而且兩者的基坑都採用地下連續牆圍護。由於距離近,誰先挖土都會影響另一家施工。葉可明同浦東深基坑協調組的專家王鐵夢等一起研究,認為兩項工程的兩個大基坑可合成一個大基坑,這樣一來,交界處附近的地下連續牆就可以省略不做,也避免了相互間的基坑施工中可能產生的矛盾。這一錦囊妙計使得皆大歡喜,大廈工程為此節約投資800萬元。面對開發浦東進程中大規模的工程建設,規範施工、強化管理成了當務之急。
葉可明針對浦東的實際情況和工程設計中積累的經驗,與協調組其他專家一起,協助新區城建局制訂了相鄰高層建築基礎施工的有關規定,為改善浦東工程建設的管理作出了貢獻。
揭牌儀式
陳志剛院長代表學校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向葉可明院士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同時介紹了學校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概況,希望在各方的努力與支持下,把葉可明院士工作站建設成為國內產、學、研合作的典範之作。譚穎副市長在儀式上指出,葉可明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是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必將大大提升蘇州科技學院的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蘇州經濟的轉型升級和“三區三城”建設,以及長三角地區建築領域的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她希望院士工作站積極探索拓寬服務地方的思路,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建築領域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表示蘇州市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蘇州科技學院的發展。
景茂處長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對院士工作站的建立表示祝賀,他說,院士工作站是以院士實質性參與、高校和企業為主體共同建設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台。葉可明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必將建立一支高素質、高層次的人才團隊,所產生的高端技術也將進一步輻射和推廣到我省建築領域。
葉可明院士在發言中表示,回到母校工作感到十分高興和榮幸,將充分利用母校搭建的院士工作站這個平台,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積極與學校、企業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和重大科技攻關,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養。葉院士對江蘇省科技廳、蘇州市政府、蘇州科技學院對工作站的支持表示感謝。
蘇州科技學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殷新發布了研究課題報告。下午,與會人員就建築施工相關課題在圖書館第二會議室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技術中心主任胡玉銀、蘇州市建設局副局長張濤、蘇州市規劃局總規劃師相秉軍也出席了揭牌式。
工作動態
2009年10月21日,我校企業院士工作站在由上海建工集團總承包的蘇州工業園區“東方之門”施工現場舉行施工技術研討會。會議由企業院士工作站團隊成員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兼技術中心主任胡玉銀主持,參加者有上海建工集團一建公司和機械化施工公司的領導、總工等。我校參加者有企業院士工作站的教授、專家等。“東方之門”項目總工周光俊首先介紹了工程概況:“東方之門”施工面積為46萬平方米,由南北兩幢塔樓組成,並由上層整體連線,形成“東方之門”之形,總高度為278米,層高為68層。框架砼結構,外牆為玻璃幕牆,地下5層,其施工科技含量為江蘇省之最。圍繞工程的施工現狀及難度,與會者進行了認真的討論,胡玉銀總工針對“東方之門”項目,提出企業院士工作站需要研究解決的四個科研題目:一、深基坑周圍環境影響的評估和分析。二、超高超深建築的鋼結構變形的控制與協調。三、高性能砼的質量控制。四、超大超高建築玻璃幕牆的安裝和質量保證。
“東方之門”工程是我校企業院士工作站團隊和上海建工集團的第一個科研合作平台,與會專家和有關領導表示,要將此項目作為一個切入點,使我校企業院士工作站早出成果、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