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木瀆鎮靈岩山

蘇州市木瀆鎮靈岩山

靈岩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明勝古蹟和風景遊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

基本內容

靈岩山位於古城蘇州西南的木瀆靈岩山,乘坐2路、游4路、64路、69路、511路、512路公車到靈岩山山麓下車即可到達。山高182米,周廣1800畝,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於仿佛。舊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說。因為靈岩塔前有一塊"靈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靈岩山"。又因為山石顏色深紫,可以制硯,又稱硯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傳吳王曾在山上築有石頭城,故又名石城山。靈岩山有"靈岩秀絕冠江南"和"靈岩奇絕勝天台"的美譽。有昂首攀游狀的石蛇,敲打有聲的石鼓,狀若發團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龜,兩耳直豎的石兔,形影不離的鴛鴦石,埋頭藏泥的牛背石,隱身探頭的蛇頭石,俯首飲水的雙牛石,狀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馬、石城、石室、石貓、石鼠,飛鴿石、蛤蟆石、袈裟石、飛來石、醉僧石等,惟妙惟肖,意趣橫生。另有石鼓山、象山之稱。

春秋後期,吳王夫差在山巔建造園囿“館娃宮”,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園林。至今存有吳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宮牆、琴台、思鄉岩、石射棚等遺蹟。

2地理位置編輯本段

靈岩山位於東經120度50分,北緯31度27分左右,地址在江蘇省蘇州吳中區木瀆地區山塘街市梢。

3旅遊景區編輯本段

3.1秀峰古寺

建在館娃宮遺址上的靈岩寺,春秋吳越夫椒一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范蠡被押為人質,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獻上越中美女西施。吳王夫差為西施在靈岩山上建造行宮,銅鉤玉檻,奢侈無比。吳人稱美女為娃,故名"館娃宮"。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從水路攻進吳國,把這富麗堂皇的館娃宮付之一炬,燒成斷壁殘垣。東晉時有人在靈岩山吳宮遺址修建別業。後舍宅為寺,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稱靈岩寺。 從東晉元熙二年(420)陸玩舍宅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歷史。現存殿宇多數是清末民初的建築,惟有“千柱擎天、俯視萬有”的靈岩塔,建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 已在風侵雨蝕中度過了956個春秋。它與裝飾精美的大雄寶殿和翹角飛檐的鐘樓相映成趣,不僅是靈岩寺風景最突出的一個部分,也是木瀆的標誌性建築物。

靈岩山寺,1948年在過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礎上開辦淨宗佛學院,當時擔任教學工作的法師大多畢業於寧波觀宗講寺。如:碧林、蓮因、化東、梵光、種蓮等法師,講授《彌陀要解》、《四教儀集注》等天台、淨土課程。那時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觀宗寺的學生。因此,靈岩山一直傳持“教遵天台,行歸淨土”的傳統。

靈岩寺現存寺院規模宏大,為典型的中國佛教淨土道場之一。靈岩寺建在山頂,高聳入雲,巍峨壯觀。寺門前松柏參天,門額"靈岩山寺"為趙朴初題寫。進門便是天王殿,亦稱彌勒閣,殿中央供奉天冠彌勒,背後供韋馱菩薩,兩側排列著四大天王。再進為前院,院中有池名硯池,池上架有"界清橋",據說大雨後,橋東之水清,橋西之水濁。大雄寶殿高25米,寬20米,氣勢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巨像,迦葉、阿難兩弟子侍立兩旁,佛祖背後為海島觀音,東西兩壁排列十六羅漢。大殿後壁供奉文殊、普賢。

位於大殿東側的靈岩塔初建於梁代天監二年,歷經滄桑,現為七級八面磚塔,挺拔聳立,是靈岩山的標誌,凡來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紀念。靈岩塔又稱多寶塔,高34米,7級8面,磚木結構、樓閣式。遊人可拾級登塔,極目遠眺姑蘇景色。塔南有鐘樓,樓高15.3米,為兩層木構。上懸大鐘,下置地藏佛像。

3.2池映佳容

靈岩山寺西部以花園為主,俗稱山頂花園。園內玩花池相傳西施於此泛舟採蓮。池西有石城,即山顛圍牆,相傳為吳王闔閭所築,以石砌成冰紋形。玩月池曾供西施玩月。吳王井呈圓形,也為吳宮遺井,曾供西施照容。智積井為八角形,因是梁代智積和尚修浚,故名。井中泉水甘例,煮茗甚佳。井北砌有假山,上有"長壽亭",傳為西施梳妝之所。靈岩山的最高處位於靈岩寺之西的琴台,相傳西施操琴於此。

靈岩山南有采香涇,專為西施去香山採種香草之用,傳說是依據吳王一箭所射的方向而開鑿,又名"一箭河"。

山西南麓有韓世忠墓。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合葬於此,墓碑巨大,碑文長達13000餘字,世所罕見。

靈岩山南麓香水溪北,百步小浜石橋東有清初詩人張永夫之墓。靈岩山腳下還有南宋忠武王韓世忠和梁氏等妻妾的合葬墓,以及韓蘄王饗堂等歷史文物。

靈岩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名勝古蹟和風景遊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岩;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

靈岩山,本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館娃宮的舊址,也是越國獻西施的地方。現今尚存吳王遺蹟和古蹟有:吳王井、梳妝檯、玩花池、玩月池、響X廊、琴台、西施洞、智積井、長壽亭、方亭等。清聖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築有行宮,清鹹豐十年焚於兵火。

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從此,便成為靈岩道場之開端。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西域梵僧智積來寺開山,賜匾額智積菩薩顯化道場。宋初改為秀峰禪院。紹興年間賜匾額顯親崇報寺。明洪初年,賜匾額報國永祚禪寺。明永樂十年重新修繕,明弘治年間被毀。清順治六年,寺僧重新修建。清康熙十四年布政使慕天顏重建大殿,鹹豐十年毀於兵火。清宣統二年,真達和尚接任住持,至民國十五年改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名崇報寺。後至印光法師,仍恢復靈岩山寺舊名。

靈岩山寺開創後,高僧輩出。晉、唐間的住持已無可考,自宋以後,如宋之園照、慈受、佛海,元之石湖、清之弘儲等,均為著名高僧。至民國十五年,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靈岩,遠紹廬山東林,力闡淨土宗。解放後,認真執行黨和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靈岩山寺加意保護。僧眾淨業和農林生產,並行不懈。靈岩淨土道場之名,聞於中外。靈岩山寺名勝古蹟很多。明朝詩人王鏊曾在山頂題字刻石"吳中勝跡"。

寺廟建築,氣勢雄偉,有宋代多寶佛塔及天王殿、大雄殿、鐘樓、念佛堂、藏經樓、客廳、寮房等;山徑曲折有趣,路經繼廬亭、迎笑亭、落紅亭和石幢;山上有奇石,如靈芝石、醉僧石、石鼓石、饅頭石、袈裟石、鼠兒石、上山馬石、石龜等;山頂有琴台,半山有觀音洞,俗稱西施洞。

3.3空心塔

塔建後多次興廢,其中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曾將該塔重建,明天啟年間遭雷火毀其所有木構部分,成了一座磚壁套筒,從此人們即稱塔為“空心塔”。

塔為八角七層,磚身木檐樓閣式,原底層繞有外廊,現僅存柱礎和台座。塔身四面開壺門,其它四面設佛龕,佛像已多數失落。門位上下各層相閃,壁面設柱枋、斗拱,繞有腰檐架平座,現只能見其帶焦跡的部分殘體木骨,塔頂早廢。塔內原為八邊形,內室經後期改為圓形,昂首可直觀塔頂。1977年對塔進行了一次大修,並將民國時籌劃修塔而備用的石佛,填補進各空缺的佛龕內。在塔內四層壁體內發現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內物件已腐朽難認。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塔記載中,曾提及將明萬曆時所藏之函按原樣藏於四層暗室內,還記載重建年代,由此證實該塔確是南宋遺構。

靈岩山上有許多古墓。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將韓世忠之墓。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斥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權。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杭州寓所,時年63歲。十多年後,宋孝宗追封對為靳王,劃靈岩山為賜山,親自為他書墓碑,撰寫碑文,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上鐫:“中興佐命定動之碑”,為碑刻中的巨製珍品。靈岩山香山溪北側,有清朝詩人張永夫之墓。其墓碑與眾不同,曰:“再來人之墓”。

張永夫名錫祚,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死於雍正二年(1724年),與盛錦、黃子云、沈盤同稱“靈岩四詩人”。他一生困頓,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贈財物,餓窮至死。相傳其死後十餘年,又來尋生前舊友,出金百兩,還清舊日所欠乃去,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來人”之碑的來歷。

靈岩山南腳下有一條溪水,通向太湖,這就是著名的箭涇河,又名“采香涇”。相傳為滿足西施的需要,吳王射箭為線,開出了這條河道,宮女可泛舟香山為西施采香草。這條筆直的水道沒有自然河流的迂迴曲折,確像人工開鑿。山腳下的石龜背上有足跡隱然,傳說吳王射箭過猛所致。

靈岩山寺鎮寺之寶為唐寅書《落花詩》:寺內有大小碑刻147塊,系宋、元、明、清時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經十部。 靈岩山寺著名祖師為印光法師,著名方太為妙真法師。

現任方丈明學法師,76歲,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

住持明學法師遵照印祖的教誨,本著全體佛教的觀念及菩薩四弘誓願,以勤勞刻苦、淡泊名利、堅忍不拔的精神,致力於淨土宗的弘揚,並與人間佛教相結合,避免簡單化的修行方法。他雖年逾古稀,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領眾熏修,幾十年如一日,從而使靈岩山寺道風丕振,常住興旺。在靈岩道風的召感之下,慕名而來的僧人越來越多。他們受到淨土道場純正道風的薰染,身心淨化、安然。他們中許多人一住就是十多年。靈岩山寺的生活條件雖然不算好,而居住的僧眾常年在150單左右。靈岩山寺每天堅持早晚課誦,半月誦戒,念佛堂常年“佛七”等,其攝受力量,不言而喻。靈岩山寺不做經懺佛事,已經遠近聞名,而上山參加精進“佛七”的善男信女常年不斷,從而較好地保持了印祖專修淨業道場的特色。

4旅遊指南編輯本段

4.1開放時間

06:30-17:30

4.2門票信息

免費開放

4.3交通

乘車路線

A 可以在吳中汽車站乘坐開往西山、胥口、光福的中巴。

B 可以乘公車直達,蘇州市區-靈岩山公交線路:

2路:津梁街首末站--靈岩山 票價2元

游4:火車站--靈岩山 票價 2元(空調車3元)

69路:(原91路)石公山風景區--靈岩山 票價 3元

315路:石路 --靈岩山 票價 2元

63路:吳中南站汽車南站--靈岩山 票價 5元

64路:汽車北站火車站--靈岩山 票價 5元

65路:人民橋--靈岩山 票價 4元

43路:吳中南站汽車南站--靈岩山 靈岩山 票價 5元

58路:吳中南站--靈岩山 票價 4元

621路:東山--靈岩山 票價 2元

663路:木瀆汾湖小區--靈岩山 票價 1元

自駕車路線

從滬寧高速“蘇州新區”出口下,上高架,走西環路高架至勞動路出口下,走索山橋沿竹園路,直達木瀆。

從南京市區出發(沿大橋至寧六公路)到達六合的金江公路,然後到靈岩山景區;從南京市區出發走二橋至雍六高速,瓜埠出口下,可到達靈岩山景區;從三橋下來,一直走,經過加油站繼續往前,到達雄州街道辦事處,靈岩山就在街道附近。

5歷史文化編輯本段

5.1亭記名僧

沿登山御道拾級而上,首先是繼廬亭,因靈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師的別號繼廬而得名。亭柱上有對聯"大路一條,到此齊心向上;好山四面,歸來另眼相看"。接著是迎笑亭,相傳始建於宋代,東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釋友。盤折再上是"落紅亭",靈岩也有"象山"之稱,舊有"象王回顧落花紅"之句,這裡是觀日落之佳處。亭東乃印光塔院,為印光和尚埋骨處。

印光法師(1861~1940)為近代佛教界泰斗、淨土宗一代宗師。落紅亭西有西施洞,相傳越王勾踐與范蠡獻西施給吳王夫差於此等候。後人在洞前建屋,洞內鐫刻觀音像,洞外種有紫竹,所以又名"觀音洞",香火頗旺。落紅亭左折而上約300餘步,人稱"百步階",為乾隆帝登靈岩時所築御道的一段,山勢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磚砌之台為梁代靈岩山開山和尚智積的衣缽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烏龜,昂首面向大湖,故有"烏龜望太湖"之說。石背鐫有"望佛來"三字,石上有腳印,據說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鄉。

5.2名人勝跡

歷代名人中均有登靈岩山者,如南朝梁簡文帝、唐朝大詩人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等,宋范仲淹、宋釋圓照等,明朝文徵明、唐寅、高啟等,清之康熙、乾隆二帝,歷史家畢沅以及現代田漢、鄧拓等,他們都有有詩文流傳於世。

梁簡文帝登琴台詩

蕪階踐昔徑,復想鳴琴游。音容萬能膠春罷,高名千載留。弱枝生古樹,舊石染新流。由來迭相歡,逝川終不收。

唐白居易游靈岩寺詩

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歸獨夜深。葷血屏除能對酒,歌鐘放散只留琴。更無俗物當人眼,但有泉聲洗我心。最愛曉亭東望好,太湖煙水綠沉沉。

宋釋圓照靈岩山居頌

蕭灑靈峰上,塵虛夏亦寒。松夢敷翠嶺,殿塔聳雲端。靈洞門高下,山房路屈盤。其中實幽隱,何必畫圖看。

明文徵明靈岩絕頂望太湖詩

靈岩山正當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雙島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鳥去俱無。閒論往事何能說,不見高人試一呼。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絕在模糊。

清聖祖康熙登靈岩詩

霏微靈雨散春煙,按轡逍遙陟翠巔。香水通流明若鑒,琴台列石勢如拳。諸峰盡在青蘿外,萬井全依X仗前。聞是吳宮花草地,空餘種罄梵王筵。

5.3歷史文化

1966年寺遭破壞,僧眾被逐,象法蕩然。四凶既除後,拔亂反治,本寺賴中國偉教協會之護持,與政府之大力協助,從事興復。僧眾散者復集,廟宇壞者重修,佛象法器,閃第恢復。一九八〇年三月十八日,畫家謝孝思暨諸同志,陪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來靈岩山寺時,趙會長為山門題字:"靈岩山寺",並賦詩以寄雅興。詩曰:欣隨謝公屐,重上吳王台;湖山觀意態,林木感興衰。梵唄斷還續,慈鳥散復來;柳條見春色,畫境逐雲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