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近代工業史

內容介紹

近代中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現代化就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化,現代工業作為先進科學技術的載體,在其發展過程中,推動市場經濟的成長,瓦解小農經濟的傳統模式,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變整個社會的結構。幾代中國人為工業發展孜孜以求,不屈不撓。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求強求富”,啟動了中國社會工業化的車輪,一批近代工礦交通企業在壓抑工商的政策上打開了一道缺口。以後,維新運動革舊圖新,辛亥革命創建民國,國民革命反對軍閥列強,土地革命反帝反封,抗日戰爭保家衛國,解放戰爭爭取解放,實業救國的旗幟始終高高飄揚,工業化的樂章時時奏響。中國工業屢起屢踣,千迴百轉,歷經坎坷,受盡磨難,卻堅韌不拔地不斷向前發展。其中,無數英雄豪傑需要讚頌,眾多珍貴經驗需要總結,大量慘痛教訓需要記取。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 有的地區已經機器轟鳴,有的地區依然刀耕火種,中國工業發展色彩紛呈,絢麗多彩。江蘇北部是中國東南沿海經濟高原中的低谷,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於珠江三角洲,落後於環勃海地區,同毗鄰的長江三角洲相比,更是涇渭分明。高原中的低谷構成了蘇北工業的特殊性,理所當然地成為區域發展研究的典型對象。蘇北的經濟水平與內地廣大地區比較接近,蘇北面臨著與內地非常相似的挑戰,蘇北可能同內地廣大地區採取相近的發展戰略,因此,蘇北的經濟發展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蘇北是中國南北溝通和東西聯絡的交匯點,它既與沿海發達地區接壤,又與中西部滯後地區相通,是經濟梯度轉移的中轉站,蘇北的經濟發展可能顯現重要的示範性。典型性、普遍性和示範性集於一身,這就決定了蘇北是區域研究中極具價值的研究對象,尤其是在中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江蘇實施南北共榮戰略的今天,認識蘇北更具有緊迫的戰略意義。筆者不揣冒昧,願以這本小冊子,為認識蘇北貢獻綿薄之力。
本書以工業發展過程為主要內容,以江蘇淮河以北地區為基本範圍,以洋務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時限,進行敘述與分析。其主旨為如下四點:首先,真實地描述蘇北工業發展的基本脈絡,讓人們了解蘇北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認清徐、淮、連三分天下的工業布局,礦業、電業、農產品加工業三足鼎立的產業結構,為認識國情、區情拾遺補闕,以便更好地“實事求是”;其次,考察蘇北工業發展與區域環境、政府政策、外來影響之間的關係,為探討諸如洋務運動、晚清新政、民國政策、日寇掠奪等重大歷史問題補苴罅漏,以便更好地“認識歷史”;第三,嘗試總結蘇北工業起步較早、發展緩慢的經驗與教訓,使人們從中獲取“歷史啟示”,為探索蘇北乃至相似地區經濟發展規律添磚加瓦,以便更好地“以史為鑑”;第四,通過對蘇北工業發展的研究嘗試為區域社會發展研究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關心蘇北,研究蘇北,推動蘇北社會發展早日駛上“快車道”.
為了敘述方便,本書分為“晚清篇”、“民國上篇”、“民國下篇”和“綜合篇”四個部分。 前三部分按時間順序勾畫蘇北工業的發展過程。 “晚清篇”起於1882年蘇北第一家現代企業--徐州利國驛煤鐵礦建立,止於1911年清朝瓦解, 敘述了蘇北現代工業從無到有的起步過程,並分析了搶抓機遇從而起步較早,顛倒順序導致發展遲緩的經驗教訓。“民國上篇”起於中華民國建立,止於北洋軍閥統治結束,敘述了蘇北工業初步發展的過程,並分析了這一時期工業部門增加,工業布局擴展的特點。“民國下篇”起於南京國民政府建立,止於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覆滅,敘述了南京政府統治時期蘇北工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戰亂導致的挫折,分析了南京政府政策、日本侵略掠奪給蘇北工業帶來的複雜影響。
蘇北工業運行於近代中國的大舞台之上,為將工業運行與歷史環境聯繫起來考察,前三篇都設專章介紹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歷史是人創造的,為了突出反映蘇北企業家的獨特風采,“晚清篇”和“民國下篇”設專章介紹當時著名的企業家及其經濟思想。為了集中總結分析“歷史啟示”,各篇設專章對本階段工業發展進行理論總結。
第四部分的“綜合篇”著重討論工業以外的因素對工業的影響。本篇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分別分析了江蘇教育水平南高北低,交通條件南優北劣,政府支持重南輕北,接受輻射南強北弱的不平衡狀況,指明教育、交通和接受輻射對工業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力求從更廣泛的領域探索蘇北工業發展滯後的原因。
本書是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的研究成果。在撰寫過程中,本人曾得到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徐州師範大學科研處、蘇北各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的支持,得到恩師餘明俠教授、戴先傑教授的悉心指導,在此謹一併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