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蘇俊栓於1971年參加公安工作,成為一名交警,從沒離開過執勤一線。對待工作,蘇俊栓說:“我們是北京交警,對內代表著首都,對外代表著中國,一定要樹立起良好形象。”在這種平凡而辛苦、簡單而枯燥的工作中,蘇俊栓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但出色完成了任務,樹立起了良好形象,還通過悉心鑽研,總結出了一套簡單易懂、操作性強的指揮法——“蘇俊栓指揮法”,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這套“指揮法”被公安部在全國交警系統中推廣。
不管值勤環境怎么變化,他都堅持做到“四個一樣”:好天氣與壞天氣一樣,查勤在與不在一樣,交通高峰與平峰一樣,剛上崗時與快下崗時一樣。在值勤時,為了不影響視線和聽力,雨天,他不戴雨帽;風天,他不進崗樓避風;冬天,他不穿大衣、不放棉帽帽耳。他的名言是“站崗一分鐘,負責六十秒”。站崗時,他總是全神貫注,指揮有力,即使是數九寒天,一班崗下來,他也是渾身是汗。正是憑著種種負責精神,他站過崗的幾個路口,從未發生過重大交通事故,許多民眾說,只要看到蘇俊栓的身影,就多了一份安全感。
蘇俊栓有一輛騎了三十幾年的“飛鴿”牌28型腳踏車,這輛被蘇俊栓修過無數回的腳踏車,在雨、雪天幫著推馱過老人和孩子,借給過很多路遇難事需要趕路的焦急人,蘇俊栓騎著它給人送過丟失的駕駛本、跑了30多公里送過迷路的孩子。每當蘇俊栓站崗,總會有人親切地沖他打招呼:“蘇爺爺”、“蘇大叔”、“老蘇”。在馬路上站了幾十年,上級領導為了照顧蘇俊栓,曾想安排他在辦公室工作,但被蘇俊栓謝絕了,他說:站在馬路上離老百姓最近,能給老百姓好好辦事。
退休前,蘇俊栓還有一樁心愿:參加奧運會交通保衛。蘇俊栓說:“北京舉辦奧運會,一輩子才趕上一次,若不能在崗位上為北京奧運做貢獻,就太遺憾了。”蘇俊栓曾帶過許多新交警,無論是當初名聲很大的官園崗還是後來居上的府南口崗,蘇俊栓站過的崗組無一例外全都是先進崗組,府南口崗還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從這些崗組成長起來的交警很多都成為業務骨幹,據統計,有18名成為標兵和勞動模範,有6人走上領導崗位。
個人自述
我出生在河北省曲陽老區,是農民的兒子,1968年應徵入伍,成為北京衛戍區的一名戰士,1971年服役期滿後,轉業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成為首都的交通民警。成為一名交警,能在首都的大街上站崗,我覺得特別神聖、光榮、自豪。我一上崗台,總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許多重大活動在這裡舉行,許多外國元首到這裡訪問,許多中外遊客到這裡旅遊觀光,交警就成了首都的門面。從警37年,站過夜勤崗、邊崗、雙人崗等很多種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交警管理水平的現代化,崗樓取消了,說句心裡話,真是很懷念,夜勤崗在1977年以前,國務院前門至釣魚台、國務院後門至釣魚台、中南海周圍都是晝夜不停的崗位,我上過夜裡12點至凌晨3點的班。站邊崗,那時為保密,給首長站崗叫邊崗,站這種崗時,必須站得精精神神。雙人崗,就是一個崗,兩個人站,配合默契是關鍵。1980年,勤務改革,變“死崗”為“活崗”,除去早晚高峰定點以外,其他時間可以離開崗位,進行徒步巡邏。
1997年,正是北京市機動車的快速增長期,北京市機動車以每月一萬多輛的速度遞增。那時我在車公莊路口的交通崗台上當崗長。當時這個路口是北京交通流量較大的平交路口之一,每小時通過機動車8300多輛,非機動車近3萬輛。我除了考慮道路狀況,還經常琢磨司機們的心理。當綠燈一滅黃燈亮時,按規定已越過停車線的車輛可以繼續前行,可是很多司機怕過不了路口紅燈就亮了,所以猶猶豫豫,或者乾脆停下等綠燈。這時,我就立即打出帶車手勢,讓司機放心通過。別小看這三四秒的黃燈期,能多放幾輛車,一小時就可以多通過200多輛車。我給這一招總結為:放頭收尾帶拐彎,車輛行駛一溜煙;變換方向與車流,頭車咬著尾車走。這種方法得到領導的肯定,後來被命名為“蘇俊栓指揮法”。經常有人說我的指揮手勢很瀟灑,其實這些動作和喊話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避免發生交通事故。我的方法是:眼睛盯著搶行走,喊話針對危險行,喊一嗓子拉一把,事故消滅在萌芽,杜絕事故除後患,採取措施要果斷。
交警工作在光榮和神聖中還有責任,交警很辛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揮臂、轉體、擺頭、喊話,春天一身沙,夏天一身汗,秋天一身土,冬天一身雪。後來我年紀大了,疾病纏身,領導要安排我到二線或機關工作,但我堅決要求留在值勤一線,我想雖然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馬路上多一個交通民警,多延長一個小時值勤,就可能多減少一起交通事故,也就會給人民民眾多增加一份安全感。我時常告訴自己:做交警就是要做老年人的拐杖,失明人的眼睛,肢殘人的雙腿,問路人的嚮導,突發病人的衛士。
我退休了,但是我更懷念以前的工作。新中國成立60周年,我真想再次站在首都的大街上指揮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