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鋪山

"藥鋪山"得名由來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孫思邈率五名弟子登崆峒山訪求皇甫謐(魏、晉時醫學家,今甘肅平涼人)的《針灸甲乙經》一書,又沿渭水來隴西探究封衡(東漢醫學家,隴西人)的《容成養氣術》。相傳,他聽說隴西城南40里處有一峻峰,蒼松拔地,翠柏指天,奇花滿山,異草遍地,便如獲至寶,前去採擷。一見,果然珍草滿目,貴木皆是,就只顧辨采,竟忘了時辰。
突然,狂風驟起,驚雷炸頂,俄頃之間,暴雨傾盆。返回途中,幾個弟子全被滑倒,所採藥草,灑了一地,又經風卷雨沖,漫山遍野,比比皆是。令人感到驚異的是,雨過天晴,那些藥草竟神工鬼力般地紮根、發芽、開花,勃然覆蓋了整座山。從此,人們便把此山稱為"藥鋪山",一直沿襲至今。這便是隴西"藥鋪山"之名的由來。
後來,當地百姓為紀念藥王孫思邈曾到過這裡,便把山下的幾個莊子通稱"越勝(藥聖)村"(因隴西人把藥(yào)讀作越(yùe),勝、聖同音,故"越勝"隱寓"藥聖"之意)。

藥王孫思邈

北周靜帝大象三年(581年)出生於今陝西耀縣,為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和養生學家,被唐太宗敕封為"真人",譽之為"名魁大醫"、"百代之師",醫藥界尊稱"蒼生大醫",民間通稱"藥王"。
據史書載,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譽為神童"。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很深的研究,醫術高超,不慕名利,倡導醫德。為民治病,藥到病除。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一生雖經歷北周、隋、唐三個朝代,多次請他出山,皆謝絕不仕。為總結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藥方、針灸技術等內容,他不遠萬里,涉足大江南北,行醫川陝隴上,著述多達98種。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共收藥方6500多個,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國內外的醫藥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衛生健康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留下了許多感人的逸聞趣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