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物性

內容介紹《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是美國當代傑出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麥可·弗雷德的藝術評論文集。 其批評文本被他本人彙編為《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1998)。 長期從事西方現代美學、現代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史的教學和研究,著有《20世紀藝術批評》(獲教育部二等獎)。

內容介紹

《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是美國當代傑出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麥可·弗雷德的藝術評論文集。他的藝術批評構成了晚期現代主義的核心文本,包括為“三位美國畫家展”所寫的雄心勃勃的導論,初步反思極簡主義的《形狀之為形式》,代表其批評頂峰的《莫里斯·路易斯》,以及劃時代的《藝木與物性》。這些論文不僅確立了了里解盛期和晚期現代主義的基本術語,而且也開啟了批判美國極簡主義藝術的大門,直到今天它們仍在激發人們關於視覺藝術中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論戰。
《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此中譯本根據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譯出。在長達74頁的導論與新近撰寫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詳盡地回顧了自己的藝術批評生涯,澄清了廣泛的議題,尤其是闡述了他與格林伯格的現代主義理論的主要分歧,明確了他的藝術批評與藝術史研究之間的關係,並強調了他在近幾年當代藝術研究中所捍衛的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麥可·弗雷德(Michael Fried, 1939-),美國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之一。弗雷德作為批評家的名聲主要建立在對美國後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詮釋,以及對極簡主義藝術的批評之上。正是他,開啟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長達幾十年的論戰,他本人也因此成為晚 期現代主義理論的傑出代表。其批評文本被他本人彙編為《藝術與物性:論文與評論集》(1998)。他的藝術史代表作則有《聚精會神與劇場化:狄德羅時代的繪畫與觀眾》(1980)、《庫爾貝的現實主義》(1990)、《馬奈的現代主義》(1996)、《卡拉瓦喬的時刻》(2010)等。近年來,他又回到當代藝術的研究,著有《作為藝術的攝影為何空前重要》(2008)、《四位誠實的法外之徒:薩拉、雷、馬里奧尼、戈登》(2011)。
譯者沈語冰,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西方現代美學、現代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史的教學和研究,著有《20世紀藝術批評》(獲教育部二等獎)。譯有羅傑弗萊的《塞上及其畫風的發展》、《弗萊藝術批評文選》,格林伯格的《藝術與文化》、列奧施坦伯格《另類準則》(合譯)等。主編“藝術與觀念譯叢”、“藝術理論與批評譯叢”、“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系”、“藝術學學科導論書系”等。
譯者張曉劍,浙江大學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博士。主要關注西方藝術哲學和藝術批評,發表論文若干,譯作有蒂埃里?德?迪弗的《杜尚之後的康德》(合譯,江蘇美術出版社即出),另有譯文若干。

作品目錄

出版說明
中文版序
前言與致謝
導論:我的藝術批評家生涯
第一部分:1966-77
形狀之為形式:弗蘭克·斯特拉的不規則多邊形(1966年)
莫里斯·路易斯(1966-67年)
朱爾斯·奧利斯基(1966-67年)
藝術與物性(1967年)
安東尼·卡洛的新作(1967年)
羅納德·戴維斯:表面與錯覺(1967年)
安東尼·卡洛的雕塑(1968年)
肯尼思·諾蘭德的最近作品(1968年)
卡洛的抽象(1970年)
彩飾法問題:麥可·博勒斯的新雕塑(1971年)
拉里·普恩斯的新畫(1972年)
安東尼·卡洛1966-77年的桌上雕塑(1977年)
第二部分:1965
三位美國畫家:肯尼思·諾蘭德、朱爾斯·奧利斯基、弗蘭克·斯特拉(1965年)
第三部分:1962-64
安東尼·卡洛(1963年)
弗蘭克·斯特拉(1963年)
紐約書簡:奧登堡、張伯倫(1962年10月25日)
紐約書簡:路易斯、張伯倫、斯特拉、印第安納(1962年11月25日)
紐約書簡:沃霍爾(1962年12月25日)
紐約書簡:約翰斯(1963年2月25日)
紐約書簡:霍夫曼(1963年4月25日)
紐約書簡:諾蘭德、第伯(1963年5月25日)
紐約書簡:霍夫曼、戴維斯(1963年12月5日)
紐約書簡:凱利、普恩斯(1963年12月-64年1月)
紐約書簡:賈德(1964年2月15日)
紐約書簡:德·庫寧的素描(1964年4月25日)
紐約書簡:奧利茨基、詹金斯、第伯、湯姆利(1964年5月)
紐約書簡:布拉奇、張伯倫、歐文(1964年夏)
注釋
“我的藝術批評家生涯”人名索引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