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藏書地名的由來與西漢時的會稽太守朱買臣有關:朱買臣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非常喜歡讀書,經常在山上放羊的時候趴在石頭上看書,因此經常把羊給弄丟了。家人警告他說,如果再把羊弄丟,就要把他的書燒掉。於是,朱買臣把書藏到山上的一塊石頭下面,趁家人不注意時,再偷偷地把書拿出來讀。由於朱買臣用功讀書,後來考取了功名,並當上了會稽太守。後人為紀念他讀書之艱辛及勉勵後人發奮讀書,就將他的家鄉取名為“藏書”。
旅遊景點
穹窿山景區
穹窿山為吳中群山之冠,其山鍾靈萃密,峰巒起伏,嶺道紆曲,林茂蓊鬱,形如釵股,實峻而深,古有“吳郡名山第一山”之稱譽。整個景區面積250公頃,現為東吳國家森林公園旅遊景區。
天池山景區
天池山,因山腰有池,逾數十丈,橫浸山腹,故名;又因山巔矗立著幾塊巨大 岩石,形如蓮花,又稱“華山”。天池華山是吳中四大名山之一,以清幽見長,山泉聞名,石屋著稱。被譽為“吳中第一峰”、“吳中第一勝跡”。
小王山摩崖石刻
小王山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小王山東坡,在李根源隱居十年間(1928—1937年)形成。山岩石崖鐫有陳衍、章太炎、于右任、李烈鈞、等百餘位現代知名人士的摩崖題刻共數百條。這些書法作品,正草隸篆,字型齊全,風格各異,數量之多,書法之美,雕刻之精,為吳中第一。
五峰山道院
據史料記載,山上廟宇原為城隍廟,始創於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舊時廟會、香汛極盛,每逢農曆十一月初一至十二日,相傳為城隍廟菩薩生日期,各地香客絡繹不絕朝山進香。
藏書羊肉
在藏書鎮特產中,最具盛名的當推“藏書羊肉”。藏書羊肉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燒煮技藝,烹調成各式羊肉菜餚,因其肉香湯鮮、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深受人們喜愛,是冬令進補佳品,成為傳統的蘇州地方風味小吃而風靡江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繼承和發展,使其形成著名品牌,1997年經國家商標局正式註冊為“藏書羊肉”,實現產業化經營。
歷史發展
藏書鎮地處蘇州西郊丘陵地帶,境內群山綿延,植被豐富,有得天獨厚適宜養羊的自然生態環境。羊肉最早是農山羊基地家秋收後因勞累體乏作為進補食品,或宴請親朋好友的農家菜餚。因味道極佳,深得城裡人青睞,故漸變為進城開店經商。
早在明清時代,穹窿山麓農民就有從事殺羊、燒羊肉、賣羊肉的副業,一般都以擔賣或攤賣為經營方式,清末才開始到蘇州城裡開店設坊(俗稱“羊作”),光緒二十二年,藏書鄉周家場周孝泉到蘇州醋坊橋畔開設了城內第一家堂吃的“升美齋”羊肉店,宣統後分別在都亭橋、臨頓路兩處開設“老義興”和“老協興”羊肉店。民國時期進城開羊作逐漸增多,在道前街、鴨蛋橋、婁門塘等多處開出了“老源興”、“新德和”等頗有名氣的店堂。抗戰勝利後,在善人橋也開出小鎮第一家羊作——勝利羊肉店。建國初仍以個體經營,公社化後,以大隊組織經營,在蘇州石路、皋橋、太監弄、東中市、宮巷等繁華商業區開設10餘家集體羊肉店。每逢秋冬之交,古城內外羊肉店便紛紛開張,店堂一般沿街而設,不講排場,鍋灶立於店面,香氣散至街坊,吸引眾多食客,“羊湯勿鮮勿要銅鈿”成為眾人贊語,聲名鵲起,至今享有盛譽。
改革開放後,藏書羊肉經營業不斷發展。經營人數劇增,區域範圍不斷擴大,足跡遍及蘇州(包括六縣一市)、無錫、常州、上海、浙江嘉興等地區大中城市及各鄉鎮集市。
獨特風味
藏書羊肉以活殺山羊為原料,以白燒羊肉、羊肉湯、羊糕和紅燒羊肉為主要品種,運用傳統獨特的烹飪技藝燒煮而成,白燒以湯色乳白,香氣濃郁,肉酥而不爛,口感鮮而不膩,常食不厭而聞名,推出“全羊宴”等特色系列萊餚。品種達30餘種,分冷盆類、熱炒、燒烤類、湯類、點心類等。
交通線路
公交64路 663路 312路 65路 43路 446路到達藏書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