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絕少產茶,而茶卻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飲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諺語“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又說“飯可一天不吃,茶卻不能一頓不喝”。由此數百年來形成的茶文化內涵也非常豐富多彩,極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園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葉是如何傳入西藏的
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四五世紀時,吐蕃王朝軍隊曾攻占到中原邊州,奪得了大量茶葉,卻不知其用途。《藏漢史集》中記,茶在松贊乾布之曾孫都松芒波傑在位時(公元676-704年)傳入吐蕃,當時是作為一種保健藥物而受到贊普的喜愛。他說:“在我患病期間不思飲食,只有飲用小鳥銜來的這根樹枝泡的水比較奇妙。它能養身,是一種治病良藥。”
公元781年唐德宗時“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問:‘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諸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飲茶之習俗,只是把茶葉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藥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開元後,內地僧人坐禪“務於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輾轉相效仿,遂成風俗。”隨著唐蕃之間友好往來,有的漢僧到藏區傳法,有的則經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飲茶習俗傳入吐蕃。據《漢藏史集》記載:“對於飲茶最為精通的是漢地和尚,此後噶米王向和尚學會了烹茶,米扎貢布又向噶米王學會了烹茶,這以後便依次傳了下來。”但更多的是流傳在王宮貴族間和寺廟裡。吐蕃最後一位贊普朗達瑪在位時實行滅佛,僧人們各自逃生。離開寺廟的僧人又將飲茶之習俗傳入民間。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膩等諸多功能,正好適用於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們喜愛。這是飲茶習慣傳入民間的最早時期。
至晚唐,唐蕃關係進入了一個較穩定的和平友好階段。唐朝的絲織品和茶葉與吐蕃的馬牛交換,民間貿易在隴、蜀、洮、岷等一帶活躍起來。安史之亂以後,唐蕃間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大量運往藏區。五代、宋、金時期,河西大部分地區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所占據,與宋廷“貢賜”不斷,主要以馬茶為主,並建立茶馬互易市場。口角廝??境內的風俗“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及茶”。元、明時期,盛行茶馬交易,並於公元1372年明廷設定“茶馬司”。清初“茶馬互市”制度建立,從此,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藏區。茶葉和飲茶習俗就這樣經過長期的傳播和發展,由宮廷到寺院再傳入民間,並形成了一種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態茶文化。
煮茶也有講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葉的大茶和磚茶,安多藏區多飲大茶,對產自湖南益陽的磚茶也受歡迎。磚茶為長方體,重量不等,有的達兩公斤左右,其最大特點是宜長途運輸,便於攜帶。驗其優劣時,看其表面的粗細和薄厚堅硬程度,細而硬則為優質;其次看中間閃爍金色蕾花之多少。煮茶時,先在壺中加入冷水,投入適量茶葉加蓋燒開,然後小火慢熬。茶水呈深褐色、入口澀而不苦為最佳。“茶無鹽,水一般”,所以絕大部分藏區喝茶時要加入適量鹽。此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種。另有幾種別致的煮法,第一種,煮茶時還加入草果、薑片、花椒等一起熬煮。此茶治傷風頭痛,味道鮮美可口。第二種是將一種帶有藥味、細嫩的草葉(形似柳葉),炒成黃色,加入茶汁中久煮,俗稱“藎芥茶”,有治傷風頭痛之功效。第三種是奶茶,將鮮奶加入已煮好的茶汁中加熱即可,其茶味鮮中帶甜,可補充人體之營養。第四種是在茶汁中加入紅糖,該茶對產婦有很好的治療保養作用。還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的粗製奶油。本來油水很難結合,但藏民族創造性地用反覆攪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從而使高原地區有了最佳飲品。它那誘人的香味,入口滑潤的感覺,不但藏族喜愛,也使許多喝過的人讚不絕口。
飲茶的樂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飲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麵,少量曲拉(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夠時把碗底的炒麵與茶水攪成糊吃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對大多數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是在中午,午餐後飲幾碗茶,消食解膩、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飯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喝邊談,直到盡興。閒時家人一起喝;來客時,給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塊酥油,以示尊重和歡迎;老人們聚在一起,可從早到晚地喝茶、閒談、誦“六字真言”。每逢春種秋收,農民們用三塊石頭壘起灶,架鍋煮茶喝,驅乏解困;牧民在草原上熬茶,茶香伴著花香,另有一番情調;適逢各類節日,人們出遊於野外,祭祀神靈、祈求平安,一連數日,載歌載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黃黃的酥油賽花朵;茶兒濃來花兒香,人生無茶無歡娛。”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體飲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誦經禮佛活動後,這由寺院統一燒。如遇祈禱法會、跳神期間,供茶次數不定。平時在學習、誦經、辨經、靜修時也不斷飲茶,以解舌燥、驅倦意、頭腦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也講禮節
藏民族本來就重禮節、講友誼,飲茶時同樣講究長幼、主客之序。斟滿茶先敬父母長輩,茶碗要潔淨,不能有缺口、裂紋或舊碗,以雙手敬,用雙手接。喝過茶後要及時斟滿、斟茶時要右手提壺,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濺出碗外,更不能發出“當噹啷啷”的響聲。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時要請僧人來念經或做法事,僧人的茶具是專門為其購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這也說明,僧人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其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適逢探親訪友時,禮物中不可缺茶;客人進屋,杯里斟的是茶;訂婚時帶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滿;有些地區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門首先要進廚房熬茶,請父母親友們品飲;給寺院供奉時更離不開茶……所以,藏族在認為“有茶就是幸福”的同時,形成了許多有關茶的禮儀。
茶碗有別
據《漢藏史集》載,飲茶習俗傳入西藏後,贊普就請來漢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種碗,並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別繪有鳥銜茶、游魚和鹿等圖案的碗起名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種普通碗分別起名為特策、額策、朵策。依古老之傳統,至今藏民族飲茶還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燦黃色為底,繪有龍鳳、八吉祥圖、八瓣蓮花座和雄獅等圖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長輩、客人,一般用淺藍色為底,繪半透明花紋色或白底上繪牡丹等花朵圖案的;還有木碗,造型美觀花紋細膩,有的還鑲、包著銀質花邊,顯得格外高貴、富麗,此碗實用、攜帶方便,散熱慢等,很受歡迎。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漢藏史集》中將茶按生長環境,施肥種類等差異分為16種,而且對每種茶的氣味、顏色、功能等特點分別作了翔實的考證。其中對茶之作用有如下記載:能治療涎病、風病、血病、膽病、魔病;去膽熱、平寒熱、去痴愚、解毒……甚至對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種被稱為“扎那扎都”的茶“飲之使人得胃病和風病”。從科學的角度講,茶里含有多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適當飲用是非常有好處的。過去藏民族大多飲食為牛羊肉和糌粑,喝茶有助於消化維持酸鹼平衡,彌補了飲食中存在的缺陷。
相關詞條
-
藏族
藏族(藏文:བོད་པ་ )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此...
名稱 歷史 人口 經濟 文化 -
萬道茶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
茶的起源 基本茶類 再加工茶類 工夫茶類 文化定義 -
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
百科名片 茶的起源 發源時間 另一種說法 定義 -
西藏高原茶文化
西藏高原上的茶文化,至少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製作方法各不相同。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還有奶茶。
-
藏族酥油茶
藏族的一種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
藏族酥油茶簡介 制茶工藝 品茶規矩 美茶美身 藏族習俗 -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
品種 茶文化 形成與發展 功效 茶文化特性 -
中國普洱茶文化
中國普洱茶文化是雲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普洱茶作為中國茶葉的一朵奇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況。 源於唐宋、盛於明清,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目錄 -
藏族嵌瓷陶壺
藏族嗜茶的習俗始於1300多年以前唐代的文成公主進藏之後。文成公主不僅帶來了飲茶的習慣,還帶來了茶葉。
藏族嵌瓷陶壺 相關介紹 -
茶社會學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學視角西藏傳統茶文化研究”(12CSH059...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社會學視角西藏傳統茶文化研究...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學視角西藏傳統茶文化研究”結項成果基礎上充實完成...
茶社會學研究創始者 茶社會學研究對象 茶社會學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