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藍燕雌雄羽色相似。體長25厘米, 體重13克。體羽亮麗壯觀,上體從頭頂一直到尾上覆羽均為虹彩般的藍色羽毛,反射金屬光澤。在體側面和臀部兩側出現一些白色的羽毛,分界線流暢。翅膀是金屬深藍色,泛綠 光澤。尾部黑色,上有藍綠色和白色條紋的羽毛。雄鳥外側尾羽狹窄而細長,形成長緞帶;雌性尾部較短,胸部羽毛淺淡略灰暗,也許是因為育雛引起的磨損而至。喙黑褐色,跗蹠和趾黑色,虹膜棕色。幼鳥是黑煤煙色,在上面一點點藍釉點綴。喉嚨褐色,雌鳥外側尾羽較短。
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擅長在空中捕捉飛蟲;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雌雄羽色相似。
棲息環境
藍燕是典型的山區鳥,棲息於開闊的草原、稀樹草原和森林的邊緣。而不是在森林地區的河流沿岸生活。築巢選擇相對簡單的植被,使燕子能方便的進出巢穴。在辛巴威通常生活在海拔1500-2200米之間。再往南,它們居住的高度略低。是分布區遠離赤道的高海拔地區鳥類。
生活習性
藍燕一般單獨或集小群活動,和其他燕子一樣,主要在活動的區域內獵食飛蟲,飛行快速,一般在低空飛行,很少至高空。寧願花長時間在草叢中棲息,很少棲息在電桿上。成對的情侶在比翼雙飛一天的長時間後,偶爾會棲巢於附近的電桿。
像其他種類的燕子,燕藍每年重複使用相同的巢穴。整個繁殖期會成對占據鳥巢,並在附近捕食。雌雄在一起,不與其他燕子結伴。採取斷然孤立的態度,它們有非常強的領土意識,積極反擊任何想進入其領域的入侵者。各巢穴之間往往相互相距很遠,至少有400米。在求偶時,雄鳥會鳴唱和揮舞著翅膀圍繞並追逐雌鳥。
主要以昆蟲為食,食物種類常見有蚊、蠅、蛾、蟻、蜂、葉蟬、象甲、金龜甲、叩頭甲、蜻蜓等雙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蜻蜓目等昆蟲。
分布範圍
這種產自非洲的藍色燕子,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剛果民主共和國、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南非、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烏干達、 尚比亞、 辛巴威。繁殖方式
藍燕築巢季節,從9月至2月份,近75%的鳥在11月至1月築巢。有時會建2個窩。也有建3個窩的。這些巢穴建在地下、河岸上或食蟻獸挖的洞穴。也有建在距地面5米以上的牆壁或屋頂。大批的巢穴建在礦山,也有在路旁管道或房子屋檐下築巢,但這似乎是一個相當新的現象。有些巢穴可以連續占用二十年。
巢穴內,每年再利用時往往會翻新,用泥和草建成半球狀,像許多同類的金腰燕、家燕一樣,築巢時雌雄親鳥輪流從江河、湖泊、沼澤、水田、池塘等水域岸邊銜取泥、麻、線和枯草莖、草根,再混以唾液,形成小泥丸,然後再用嘴從巢的基部逐漸向上整齊而緊密地堆砌在一起,形成一個非常堅固的外殼。然後用3-5天的時間銜取乾的細草莖和草根,再用唾液將它們粘鋪於巢底,形成一個乾燥而舒適的內墊,最後再墊以柔軟的植物纖維、頭髮和鳥類羽毛。
每窩產3枚白色卵,上面布有褐色斑點或紫紅色、黃棕色、褐色或灰色條紋。卵的大小為18×18×13毫米,重量小於2克。孵化期14-16天,小鳥留巢期20-24天。雌鳥獨自孵化,但雄鳥幫助育雛。雛鳥有時會遭遇掠食者,但這種現象很少發生。但巢穴有時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尤其是大雨後,有的巢破壞嚴重就會被遺棄。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雖然在其分布範圍內的一些地區常見,但這些數字已經呈下降趨勢。在祖魯蘭極為罕見;在南非“瀕危”;在辛巴威“近危”。在有些國家,藍燕的分布密度很低,每平方公里不超過3或4對,在近年(2012年)來數量顯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由於藍燕築巢所需的松樹、桉樹和含羞草等植物被逐漸破壞,火災頻發導致築巢植被和巢穴被破壞,過度放牧使環境惡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