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薛彤雲出生在父母工作地福建省仙嶺茶場。小時候,她就常常跟著身為農業技術推廣員的父親滿茶山跑,看著父親日以繼夜地鑽研各種茶葉的製作方法,她被父親愛茶敬業的精神深深感動著。“從那時起,對父親的崇拜就使我對茶葉有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對茶葉製作更是充滿了嚮往。”父親的言傳身教奠定了薛彤雲日後在茶藝研究上有所造詣的基礎。1991年,中專畢業的薛彤雲如願被分配到了“坦洋功夫”茶產地——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鎮茶葉站工作。在這裡,薛彤雲將從小耳濡目染習得的種茶、採茶和制茶的經驗積累運用到工作中,學以致用,令她感到十分欣慰。正當薛彤雲沉浸在工作的喜悅之中,打算像父輩那樣在這個普通的崗位上勤勤懇懇過完一輩子的時候,一場變故打亂了她的計畫。1993年,遭遇體制轉軌的“茶葉站”倒閉,20齣頭的薛彤雲下崗了。和大多數下崗工人一樣,薛彤雲也經歷了一段人生的低谷。但在父母的鼓勵及兄妹的幫助下,她沒有輕言放棄,繼續從事著和茶相關的行業。一次偶然的機會,薛彤雲聽到她的一位顧客說:“現在市場上女士們都流行喝玫瑰花茶,如果你能把玫瑰花放入茶中,一定會吸引一些女顧客。”說者無意,聽著有心,一直潛心研究茶藝創新的薛彤雲頓時萌發了生產一種“能開花的茶”的念頭,將鮮花包入茶葉中,在保持花香茶醇的基礎上,又融入泡茶時的視覺美感。同時鮮花還擁有很多藥用價值,如百合能養顏潤肺,桂花能生津化痰,蓮花能輕身益壽,茶和花的完美結合成了薛彤雲的突破口。和傳統的制茶工藝完全不同,這種“能開花的茶”並不是簡單的將花和茶揉在一起。回憶起研製造型茶的那些日子,薛彤雲自己都記不清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歷了多少次失敗的打擊。要精準地計算出茶葉的浮力,才能保證包裹了鮮花的茶球會穩穩地沉在杯底;要控制好茶莖、花朵次第展開的順序和時間,才能保證茶開花綻的動態效果。終於,經過反覆的試驗,她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花茶綑紮法,把乾花和經過特殊窨制的茶葉綑紮成茶球,實現了“花在茶中開”的奇景,薛彤雲給它命名為“工藝茶”。並在生產工藝和外形包裝上獲得了6項國家專利。她發明的工藝茶極具觀賞性,沖泡時宛若慢鏡頭中開放的花朵。讓品茶人既能品茶之香醇,又能賞花之柔美,還讓茶同時兼有了花的保健功能。
研品成就
她研發的工藝花茶在各種茶藝活動評選中頻頻獲獎。曾在第六屆“中茶杯”名優茶一等獎,“首屆中華名茶”工藝茶類金、銀獎等;產品“丹桂飄香”在北京老舍茶館被選為招待及贈送前國民黨主席連戰一行的茶禮;被上海“湖心亭”茶樓推薦為“中法文化交流年”的中國茶產品,在法國被稱為會開花的中國茶,廣受美譽。
這么多年來,她堅持不懈致力於新品種研發、完善,提升產品質量。鑒於工藝花茶的技術上的優越性,取得了省地方標準立項的制定權,她帶頭編寫了省地方標準--《工藝花茶》,使產品品種由原來的10幾種增加到了現在的50多種,讓產品更為多樣化、讓消費者有更多的口味選擇。還參加了研究新型窨花設備和烘乾設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
個人榮譽
薛彤雲因研發工藝花茶被全國婦聯、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發明家協會評為“新世紀巾幗發明家”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甄硯等領導的親切接見;隨後陸續被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中國巾幗發明家創業獎”、“福建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福建省勞動模範”、“寧德市先進科技工作者”、“寧德市政協委員”等稱號。中央電視台一套《半邊天》、二套《財富故事會》、七套《科技苑》、九套《中國財經報導》、十套《科技博覽》;及《經濟日報》、《光明日報》、《大連日報》、《中國智慧財產權報》等多家媒體也對她進行了專訪。
社會效益
如今薛彤雲的公司在閩東多處高海拔偏僻山區扶持貧困農戶發展茶葉種植,指導茶農生產,每年從這些茶農手裡收購無公害茶針至少500多擔,既保證了茶原料質量,又輻射帶動上千戶農民脫貧致富。薛彤雲還和中華職教社聯合開辦 “工藝茶技能培訓班”,將培訓點設在鄉鎮。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實踐,100多名農村婦女,全部通過了勞動技能培訓中心的考核鑑定,取得了(初級)《職業資格證書》,並為全部學員安排就業。目前,在她的茶廠里就業的200多名工人全部是貧困山區農民和下崗女工。
“薛總跟我們員工很親近,跟我們像姐妹一樣,對我們很關心,也很平易近人。”談到薛彤雲,徐江鴻充滿了感激。“我原來是在福安罐頭食品廠的下崗女工,在聽說有這個企業,就找了薛總。為了使我儘快掌握製作工藝茶的手藝,薛總從最基礎的揀甄,揀把到縫花,成型,薛總每個工序都不厭其煩地給我演示了一遍又一遍,一點都沒藏私。”如今徐江鴻已是現在廠里的車間主任,和其他幾個技術人員一起負責新員工的技術培訓。
據不完全統計,自薛彤雲工藝茶創製面市以來,帶動全國數十家茶葉生產企業從事工藝茶生產。國內工藝茶年產值超過2億元,因該項目形成附加值7千多萬元;提供了7000多個就業機會。工藝茶專利技術成果的推廣運用既解決了農村閒置勞動力出路的問題,又增加了茶青價值,提高了茶葉的附加值,直接增加茶農收入,為建設新農村盡了“立農”企業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