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中藥]

蕨[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蕨,中藥材名。本品為風尾蕨科植物蕨的嫩葉。秋、冬採收。功能主治為:清熱,滑腸,降氣,化痰。治食隔,氣隔,腸風熱毒。①《食療本草》: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②《本草拾遺》:去暴熱,利水道。③《本草再新》:滑腸,化痰。④《本草求原》:降氣。⑤《南京民間藥草》:治食隔,氣隔。

別名

虌(《爾雅》),蕨菜(崔禹錫《食經》),蕨萁(《綱目》),龍頭菜(《廣東新語》),鱉腳(《醫林纂要》),山鳳尾、如意草(《南京民間藥草》),荒地蕨、松耕蕨、三叉蕨(《廣西中獸醫藥植》),蕨兒菜(《東北藥植志》),貓爪子、高沙利(《吉林中草藥》)。

來源

本品為風尾蕨科植物蕨的嫩葉。秋、冬採收。

性味歸經

甘,寒。

①《食療本草》:寒。

②《本草拾遺》:味甘,寒。

③《飲膳正要》:苦,寒,有毒。

①《本草再新》:入脾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陰、太陽經。

功能主治

清熱,滑腸,降氣,化痰。治食隔,氣隔,腸風熱毒。

①《食療本草》: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②《本草拾遺》:去暴熱,利水道。

③《本草再新》:滑腸,化痰。

④《本草求原》:降氣。

⑤《南京民間藥草》:治食隔,氣隔。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莖長,粗壯,匍匐,地下,被茸毛。葉柄疏生,粗壯直立,長30~100厘米,裸淨,褐色或稈黃色;葉呈三角形或闊披針形,革質,3回羽狀複葉,長30~100厘米,寬20~60厘米;羽片頂端不分裂,其下羽狀分裂,下部羽狀複葉,在最下部最大;小羽片線形、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釗形,長1~2.5厘米,寬3~5毫米,多數,密集;葉軸裸淨;葉脈多數,密集,通常叉狀分枝,中脈被毛。孢子囊群沿葉緣著生,呈連續長線形,囊群蓋線形,有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我的假蓋。

分布區域

廣布全國各地

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下草地。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

藥理作用

本品之原種植物P.aquilinum,牛、羊及馬食之可中毒,豬食之無礙。毒性物質可能系硫胺酶,故維生素B1有治療作用。有人認為,毒性物質不僅是硫胺酶,還有其他成分。對全骨髓造血系統都有傷害,特別是抑制紅細胞之生成,抑制紅細胞對Fe59的攝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細胞的減少,發生廣泛的點狀出血,牛大量食此草後,有小腸的傷害、潰瘍.血尿及膀胱腫瘤,給大鼠餵食,也可致癌,特別是小腸部位。

相關配伍

治腸風熱毒:蕨菜花焙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方》)

注意事項

①孫思邈:久食成瘕。

②孟詵: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縮玉莖,多食令人發落,鼻塞目暗。

③《食療本草》: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化學成份

含1-印滿酮類化合物:蕨素A、B、C、D、E、F、g、J、K、L、Z,蕨甙A、B、C、D、Z,棕櫚醯蕨素A、B、C,異巴豆醯蕨素B,苯甲醯蕨素B,乙醯蕨素C,還含致癌物:蕨內醯胺。又含坡那甾酮A,坡那甾酮甙A,蕨甾酮。

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

2.《本草拾遺》:去暴熱,利水道。

3.《本草再新》:滑腸,化痰。

4.《本草求原》:降氣。

5.《南京民間藥草》:治食隔,氣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