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花蕾。
性味
味辛、苦,性寒。
歸經
入腸、胃經。《本草求真》
功效
瀉水逐飲,消堅破積。
主治
痰飲,咳逆上氣,水腫,喉中腫滿,症瘕痃癖。
相關配伍
1、治腫及支滿癖飲,芫花、蕘花各半兩,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各一兩,大棗十枚。上八味,細切。以水五升。煮成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度。(《千金要方》乾棗湯)
2、治腹中積聚邪氣、寒氣,消谷,甘遂一分,蕘花一分,芫花一分,桂心一分,巴豆一分,杏仁一分,桔梗一分。上七味,蕘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變色巳,各異搗,下細篩,搗合丸,以白蜜搗萬杵。服如小豆一丸,日三行,長將服之。傷寒增服,膈上吐,膈下利,小兒亦服,婦人兼身亦服。忌豬肉、蘆筍、生蔥。(《范汪芳》捶鑿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4.5g;或入丸劑。
使用注意
體虛虛弱及孕婦禁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5-6月花未開時採收,晾乾。
二、炮製方法:揀淨雜質,篩去泥土,稍潤,切碎,乾燥。
形態特徵
蕘花,別名黃根枸皮、山皮條、鐵扇子、半邊梅、矮陀陀《雲南中草藥》。落葉灌木,高30-90cm。枝細長,小枝有灰色或淡黃色柔毛,葉互生或對生;葉柄長約3mm,被柔毛;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7.5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綠色,近無毛或疏生短柔毛,下面灰綠色,密生柔毛,葉脈隆起。花黃色,成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或再合成圓錐花序,被柔毛;花被管長6-8mm,先端4裂,裂片鈍尖;花盤鱗片狀線形;雄蕊8,二輪,花絲短,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球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有絲狀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石壁隙縫或山坡溝邊較潮濕外,也有栽培者。分布於陝西、江西、湖北、湖南、雲南、西藏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花冠黃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被細毛,無花瓣,花萼管長6-8mm,先端4裂,裂片鈍尖;花盤鱗片狀線形。核果窄卵圓形,黑色。
藥理作用
利尿、保肝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水腫,胸中痰滯脹滿,咽喉腫痛和瘀血症瘕等。
相關論述
1、《本經》:“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症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療寒熱邪氣,利水道。”
2、《別錄》:“療痰飲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