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作者: 李耕五 編著出 版 社: 河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0-8-1
- 字數: 222000
- 版次: 1
- 頁數: 283
- 印刷時間: 2000/08/01
- 開本: 32開
- 印次: 1
- 紙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534724756
-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雖名為《蔣氏身世新探》,其實作者並沒有斷然作出結論,說蔣介石就是鄭三發子,而只是列舉資料,用探討的態度以闡述其意見。因此蔣介石的家鄉浙江奉化和蔣氏家族都沒有必要對本書產生反感,因為蔣介石是否出自許昌,與他以後的所作所為毫不相關,對他一生的榮辱也無增無損,也否定不了浙江奉化是他的故鄉,該書僅僅是為弄清一個事實真相而已。其實蔣氏家族中的身世傳言何止蔣老先生一人。如蔣緯國的身世早有異聞,直到蔣緯國逝世之前,才吐露真情,原來傳言竟是事實,這對蔣緯國的榮辱同樣是無增無損。還有關於章孝嚴、章孝慈的身世,也是傳言已久,後來也是真相大白,至今章氏兄弟雖未認祖歸宗,但他們是蔣經國的親生兒子已無人懷疑。更有甚者,有人甚至對蔣經國的身世也有懷疑,但據考證對此傳聞已得到澄清,蔣經國是蔣介石的嫡長子的地位沒有動搖。本書為研究蔣介石的身世提供了另一種新資料。該書將有關蔣氏身世傳聞和造就傳聞的大量史實資料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其內容豐富、材料新穎、文筆敏利、自成風格,且事事經過考究,都寫得有根有據,非常值得一讀。
目錄
序序二
序三
調查考證篇
一、蔣介石身世傳聞調查記
(一)蔣氏介石祖籍何處 浙說豫說事出有因
(二)唐人著《金陵春夢》 何人是“鄭三發子”
(三)往返河街調查訪問 鄭家門前確有石頭
(四)母子三人逃災荒 一路乞討到開封
(五)飢童偷吃惹風波 恩公街頭贊“梗頑”
(六)弟兄倆隨母進蔣府 小合成聰頑受主寵”
(七)蔣老頭喪妻續王氏 鄭合成改姓去奉化
(八)蔣馮大戰蔣到許昌 河街尋兄失之交臂
(九)鄭發思弟心情鬱悶 “游六”觀像萌意尋親
(十)首次尋親途中受挫 認親線索兩條齊斷
(十一)千里尋親直奔山城 未找親弟先找錫侯
(十二)盤纏用盡店主翻臉 “小民有眼不識泰山”
(十三)鄭紹發住進同鄉會 戴傳賢難促兄弟認
(十四)宋美齡代夫見伯兄 戴雨農處理深理情
(十五)異鄉喜逢父母官 李峰集訓見鄭發
(十六)“皇恩浩蕩”鄭家受惠 迷信師長拜謁“鄭陵
(十七)女讀書三口住進白公館 不經意爆炸新聞震城
(十八)息烽監獄與奸為鄰 自起爐灶衣食無憂
(十九)親切關照“小蘿蔔頭” 鄭家成了秘密聯絡站
(二十)結良友喜識韓子棟 “小公主”怒斥狗特務
(二十一)天理昭昭戴笠被焚 別離南監衣錦還鄉
(二十二)衣食足今非昔比 兒雖死寬厚待人
(二十三)三尋親戴傳賢托人專訪 弟不見吳鼎昌二勸返豫
(二十四)劉茂恩開封接風 韓子棟許昌訪友
(二十五)四尋親再赴南京城 山雨來何處覓蹤跡
(二十六)吳鼎昌苦勸重返豫 鄭紹發終還救甥願
(二十七)“挖蔣根”鄭發遭災 防株連否認前因
(二十八)賀昇平苦口婆心 老鄭發守口如瓶
(二十九)一方地攤度春秋 百感交集看《金》書
(三十)人到暮年思聯翩 尋夢未泯入九泉
(三十一)韓子棟重訪許昌 憶鄭發深信傳聞
(三十二)真假難辨幾十年 撲朔迷離待澄清
二、蔣介石身世傳聞再調查
(一)兩說之辯仍無休
(二)探賾索隱奉化行
(三)途經南京觀書函
……
報刊述證篇
佐證論征篇
有待水落石出(尾聲篇)
跋――《蔣氏身世新探》讀後
書摘
調查考證篇一、蔣介石身世傳聞調查記
(三) 往返河街調查訪問
鄭家門前確有石頭
部《金陵春夢》的問世,像一顆重型炸彈一樣,很快炸開了國內外輿論的大門。各種流言,驟然傳開。有人說:“河南 省地處中原腹地,人傑地靈,歷史上許多大人物都出自河南。不僅中國古代史上的兩大暴君殷紂王、秦始皇(呂不韋之子,呂是河南禹州市人)都是出自河南,而在民國史上,有兩個能撥動全國政壇的人物,也是出生在河南。他們一是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復辟帝制,僅當了83天短命皇帝的竊國大盜袁世凱,他是河南項城人;二是被革命的歷史洪流衝到台灣孤島的國民黨大總統蔣介石,他是在河南許昌河街出生的。”為了弄清蔣介石到底是不是河南許昌人,筆者和同志們曾多次專程到許昌縣河街鄉調查訪問。
河街,又名靈溝河,位於許昌城西北12華里,是一個典型的中原農村小集鎮,莊子比較大,新中國成立前全鎮就有300多戶,1500多口人,現在全鎮500多戶,3000多口人。在鎮西7華里許,有一蛤蟆廟,廟前有一坑塘,從中冒出一股涓涓泉水順著溝渠穿越河街中心蜿蜒東去,經石樑河流入潁河,又匯潁人淮,直奔大海。此溝壑小溪,即名靈溝河,把一個河街鎮分為南北岸兩個部分。
關於“靈溝河”之名的來歷,據劉文松主編《名城許昌》一書中說: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農曆四月,潁川(許昌)萬民起反,占領周圍諸縣,河東(洛水東諸城)守軍亦叛,京師(洛陽)騷動,光武帝劉秀派大將吳漢鎮壓無效,劉秀遂於是年九月親率官軍十萬餘至潁川鎮壓,宿營於潁川岸門(今許昌縣河街一帶),人困馬乏,井河無水,全軍面臨覆滅之災。忽一日劉秀營地之溝壑淌水如河,劉秀驚呼:“天助朕也,真天靈之溝河矣!”後人即將此流水之溝壑,稱為“靈溝河”,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