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鵬

當年參加伊犁晚報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新聞從業人員,進入伊犁晚報從事新聞採訪工作,先後從事記者、國內時事和評論版編輯,副刊部主任,編輯部副主任,周末版執行主編。現定居新疆伊寧市,娶妻成家,創業途中,手不縛雞,寫字混飯。
(一下資料整理於2006年)該同志1998年從事新聞工作,現任伊犁晚報社記者。近十年來,他始終敬業愛崗,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求真務實,堅持“三貼近”原則,撰寫稿件2000餘篇計200萬字。其作品《房價往上漲,自己去建房》獲得第20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2005年度)三等獎,《關注小庫爾班江系列報導》獲第20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2005年度)二等獎。《漢族小伙的哈薩克族婚禮》獲得2004年度中國晚報新聞獎二等獎,第十七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報業研究會好新聞通訊類三等獎,第19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通訊類二等獎。《批判一棵樹》獲自治區第十三屆新疆新聞獎三等獎,《老母呻吟地下室,兒孫高樓樂天倫》獲自治區第十屆新疆新聞獎三等獎,《驚心動魄14天》獲第十八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2003年度)一等獎,《懷念父親王洛賓》獲2000年度中國晚報文化好新聞三等獎。《渴望黃昏戀》獲2000年度中國晚報新聞獎三等獎。《一張照片勾起的溫馨回憶》獲2003年度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州地盟地市報新聞獎訊息二等獎。《小李婧,我的愛對你說》獲第十七屆中國地市報新聞獎(2002年度)三等獎。《當大樹已成追憶》獲第五屆(2002年度)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州地盟地市好新聞三等獎,《伊寧樓宇"三高"高處不勝寒》獲第十四屆(2001年度)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州地盟地市好新聞三等獎。
蔡立鵬熱愛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多次承擔急、難、險、重報導任務。哪裡有新聞,哪裡採訪最危險,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作為《伊犁晚報》一名普通記者,他能講大局,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宣傳兩個文明建設的各項新成就、新經驗、新典型。凝聚上下力量,深入貫徹和宣傳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自覺主動配合各個時期黨的中心工作策劃和采編新聞,圓滿完成報社和上級部門交給的各項任務。近十年來,他先後參與了伊犁州諸多重大和突發事件的報導,比如鞏留土石流、昭蘇地震、每年的自治州“兩會”等,僅2005年,他就先後進行了救助維吾爾族小男孩庫爾班江、伊犁州重大工程巡禮、“天山公路”烈士陵園守墓老兵陳俊貴、精伊霍鐵路、旅遊節、“感動新疆”人物報導、援疆幹部等的特別報導,在特稿、經濟報導和旅遊報導寫作上做了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風格和報導特點,受到報社領導和讀者的認可。
在救助性報導方面,蔡立鵬同志自1998年進入伊犁晚報社,當年就參加了救助原伊寧縣印刷廠職工張玲的報導,張玲因患尿毒症需要換腎,萬般無奈中,她的母親周玉蘭找到本報,經伊犁晚報報導後,不但在本地掀起了巨大的救助熱潮,而且被其他媒體轉載報導後,在烏魯木齊、北京等地也產生了極大反響,最後,順利地籌集到了治病的20萬元錢。此後,蔡立鵬又陸續參與了對新源縣第三國小五年級患白血病的學生陳蕾進行了大篇幅報導;組織策劃了為霍城縣清水河鎮患病女童李婧組織了“同在愛的藍天下”愛心巡迴義演;為打工致殘的落難四川射洪縣民工吳廣斗聯繫各部門多方救助,並由報社派專人護送他回老家;為受傷腦癱的浙江金華籍患難兄妹陳建輝、陳桂仙四處奔走,倡議在伊犁的浙江同鄉進行救助,並與其家鄉媒體聯動,募集善款7萬多元。特別是對小庫爾班江的全程報導,更始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2005年1月10日下午,一個滿頭白髮的維吾爾族老人來到伊犁晚報編輯部,反映自己的小孫子庫爾班江的不幸遭遇:2003年6月,小庫爾班江在玩耍時不小心摔倒在渠溝里,堅硬的水泥渠沿導致他一個腎破裂。更不幸的是,他的另一個腎先天性萎縮無功能。經過伊犁州新華醫院的治療,小庫爾班江的生命雖然暫時保住了,但也導致他們一家家徒四壁(一家人賣掉了在伊寧縣農村的宅基地,現租住在伊寧市新華西路一個院子裡),再也無力為小庫爾班江做進一步治療。當時,為給庫爾班江治病,吐爾遜江已經花掉了家裡1萬多元積蓄,還欠醫院3000餘元,情況非常困難。伊犁州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姜崇侖在情況反映材料上批示:請晚報記者調查核實後給予輿論支持。看到胸前掛著尿袋、插著導尿管的小庫爾班江,伊犁晚報社總編輯王亞楠立即安排記者蔡立鵬進行深入採訪。經過走訪醫院和調閱有關病歷,蔡立鵬了解到小庫爾班江的病情基本屬實,家庭也確實困難,小庫爾班江一直和年過花甲的爺爺吐爾遜江及奶奶一起生活。於是,本報在1月11日刊登了《五齡童胸前掛尿袋急需兩萬元醫療費——誰能許小庫爾班江一個未來?》的報導,呼喚社會各界救助小庫爾班江。隨後,本報又以《為了愛,我們一起努力》、《有了愛就擁有了一切》、《小庫爾班江手術成功即將告別尿袋》等數十餘篇報導全程關注了小庫爾班江的救助過程。伊犁晚報維吾爾、哈薩克文文版也刊登了相關報導,通過報導,先後為其籌集善款7萬多元,並成功進行了兩次手術,現在恢復良好。
蔡立鵬還善於發現新聞線索,2006年3月,在去新源縣採訪的時候,他吃飯時無意中聽說了該縣那拉提鎮一位老兵陳俊貴為犧牲的戰友守墓20多年的事跡,當即坐班車連夜趕到當事人家裡進行了詳細採訪,又做了深入調查,第三天就以《一個老兵20年的守侯》為題進行了重點報導,為新疆第一家報導陳俊貴事跡的媒體。此後,央視、《知音》、《烏魯木齊晚報》、《中國武警》等媒體都進行了詳盡的報導,陳俊貴被自治州評為雙擁先進個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並促成了喬爾瑪烈士紀念館的建設。
做記者以來,蔡立鵬積極主動發現線索,周密細緻篩選策劃題目。跑採訪,他不畏艱辛;寫稿件,他求深,求實、求新。他的作品弘揚正氣,催人奮進;痛陳時弊,緊扣中心。從精伊霍鐵路的施工現場,到崎嶇難行的夏牧場;從風情濃郁的皇宮巴扎,到穿越解放路的1路公交汽車,他以火熱之心、深情之筆盡情展示著伊犁大地的文化傳承、地域風貌、民生安樂與發展變遷。他的作品裡多了一份百姓的視角,多了一份人文的觀照,更多了一份對時代發展印記的直陳。
在採訪過程中,他最深刻的體會是:作為一名記者,要深入到第一線去,要深入到新聞現場去。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新聞事實的真相,才能和被採訪對象面對面、心貼心,才能使自己感動,才能激發熱情,產生靈感,采寫出“三貼近”的新聞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