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宅[浙江東陽建築]

蔡宅[浙江東陽建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蔡宅,位於浙江省東陽市東北部,距城區33.5公里。由蔡宅、隔塘、樓村、新莊、西塢塘5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蔡宅。歷為東陽、諸暨、嵊縣邊界重要集鎮。舊屬永寧鄉十六都;1929年屬第三區,1932年設蔡宅鎮,1935年屬十六都鄉,1944年屬虎鹿鄉;1950年屬蔡宅鄉,1956年3月屬虎鹿鄉。現屬虎鹿鎮。1992年,全村1286戶、3804人,耕地1797畝,山林2000餘畝,土地總面積8平方公里。

簡介

蔡宅以蔡氏居住為主。蔡氏源出黃帝之裔姬姓,後以國為氏,繁衍於河南沁陽、陳留和河北燕地一帶。唐光啟年間,陳留一支蔡邕後裔遷至固始,不久南下福建。北宋景?年間,蔡襄胞弟蔡齊自福建遷居浙江平陽。政和四年(1114)蔡齊六世孫蔡季遠舉解元,任東陽主簿,遂舉家落籍東陽,卜居南新塘邊。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居宅被兵燹所焚,遂遷居十六都永安里上場頭,"有官副使者,有鄉舉進士者……同炊可十年,食指百餘,人稱永寧巨族",始號蔡宅。至今已有708年歷史。清鹹豐初年有任氏落籍,光緒年間有諸暨善溪何氏遷居,民國初又有胡氏、王氏遷入。隔塘村於明崇禎初年有諸暨李埠溪李氏遷入。新莊吳氏系義烏大元吳氏後裔,明弘治年間遷入。西塢塘張氏系張良之後,清鹹豐年間從安徽寧國遷入。

蔡宅歷史

始祖季遠公

蔡宅在東陽是出了名的。

蔡宅始祖季遠公於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由朝廷委派任東陽縣主簿,1123年任職期滿,即定居東陽,繁衍至今,已是一個有1300多戶的大村。

巍巍倒不是指村莊煙灶之多,而是指蔡宅人才輩出,蔚然可觀。

“一個貴族的形成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農村種田人家培養一個人才何其艱難。民風淳樸的蔡宅人特別重視耕讀傳家,重視人才的培養。

蔡樹堯

村裡有個憨厚老實的種田人蔡樹堯 ,為了改變兒孫的命運,送兩個兒子蔡汝霖、蔡人淦出去讀書。蔡汝霖不負父望,十七歲(1884年),考中秀才,被金華府太守聘為家庭教師。1898年,赴京會試,目睹“戊戌六君子”被害慘狀,遂放棄科舉,決心教育救國。1903年,東渡日本考察教育,結識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政治態度轉向革命派。1904年任金華府中學堂監督(校長)的蔡汝霖與張恭等人創辦《萃新報》,為革命派鼓與呼。19 12年當選為民國國會眾議院議員。1917年蔡汝霖病故於蔡宅“聽春雨樓”。

蔡汝霖

蔡汝霖出山後,即送其弟蔡人淦 出國學醫。蔡人 淦學有所成,醫德更有口皆碑。蔡人淦的續弦徐益珠,為了供長女蔡慕暉上大學,不惜賣掉陪嫁的首飾。蔡慕暉曾留學美國,學成回國後任全國女青會總幹事,從事抗日救亡和教育工作。出國前,與國內最早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結為秦晉,結婚典禮放在蔡宅舉行,開東陽文明婚禮之先河。慕暉女士,一生從事婦女解放及英語教學編輯翻譯工作,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蔡慕暉

蔡慕暉略有積蓄,即助其弟蔡希陶完成學業。蔡希陶21歲起便前往雲南,窮其一生進行植物研究工作,碩果纍纍,曾擔任中國植物學會名譽理事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蔡希陶

蔡希陶又以微薄的薪金資助其弟蔡希岳,蔡希岳終成瀋陽農學院的教授。

一個農民的家庭就這樣手牽手的走出了5個人才,民風家風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蔡忠笏

蔡忠笏,1892年出生於蔡宅一貧苦的農家,卻天性聰穎,為蔡汝霖所賞識。1908年,步行至杭州,考入浙江陸軍國小。1915年保送至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任東征軍炮兵營營長(時陳誠為炮兵營下轄第一連連長),為東征勝利立下赫赫戰功。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八一三事變爆發,蔡忠笏 率部浴血奮戰,粉碎日軍登入浦東的陰謀。

1945年抗戰勝利後,蔡忠笏不願跟隨蔣介石打內戰,遂稱病告退,並在上海滬淞中學任高中數學教師。解放後歷次運動,因不曾向共產黨開過一槍一炮而免遭批鬥。1917年病逝上海。

蔡久憶

蔡久憶,1908年考入保定軍官學校,與秋瑾往來甚密。1917年任浙江省軍械總局局長。

蔡品珊

蔡品珊 ,中國絲綢企業家。1920年,湖州人在上海創建全國第一家絲綢企業——美亞綢廠,蔡任總管,主持全廠工藝技術。蔡曾立志三年後大量招收東陽同鄉人到廠做工,以求改變東陽貧困局面,並許願要在蔡宅辦學堂,造公園,做馬路,開中學,徹底更新蔡宅。可惜辦廠不到三年即逝。據村人言,日本人入侵東陽,一路燒殺掠奪,途經蔡宅,不料日寇小分隊頭目竟與蔡品珊在上海時交往甚密,於是良心發現,繞村而去。

蔡沙陵

蔡沙陵,1923年生,1940年只身前往革命勝地——延安參加革命,成了一名技術工人,曾被評為勞動模範,後上級挑選到延安大學學習。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飛行員劉善本駕駛美國B26重型轟炸機起義,降落延安機場,國民黨敵機前來狂轟掃射想毀掉戰機,蔡沙陵奉令冒死率戰士搶拆飛機入山洞。 後沙陵參加了多次戰鬥,如保衛延安、橫渡長江等戰役。“文革”中遭受迫害身處逆境卻仍為黨工作不言苦。 1981年因患腦溢血逝世。

人才蜂擁,寸管難言。蔡宅近百年來,大專以上學校畢業生已有300多人,堪稱聚英集賢之鄉。

人在很多時候都在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和物質家園,故鄉是兩者最佳的契入點,因此蔡宅的遊子都在功成名就之後,回故鄉營造家園。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幽遠的古巷中感受他們前行或者引身而退的背影,面對斑駁的門窗體悟他們激昂或者滄桑的情懷。

斯人已逝,而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傳奇,卻假借物化的家園得以流傳。所以當蔡宅村老年協會會長告訴我,他們準備大修老屋並擬建蔡希陶故居紀念館時,我的心頭一熱,這將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白反 依,為後代秉承前人稟賦敞開了大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