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江鎮

蓼江鎮

蓼江鎮位於資興市西北部,面積81平方公里,人口數17826人。前身為蓼市人民公社,在1993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建鎮。

基本信息

蓼江鎮位於資興市西北部,古稱蓼江市,又稱遼江市。漢代屬郴國(楚義帝之後熊暢封地),資興(興寧)三大圩場之一。 總面積81平方公里,下轄1個居委會,秧田、水口、魯塘、牌樓下、上村、大坪、水東坪、東塘、陳家坪、龍虎、華榮鋪、蓼市12個行政村,1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826人,是農業人口最多、耕地面積最寬的資興北鄉重鎮。 
1958年成立蓼市人民公社,1983年改名為蓼市鄉,1993年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
地理位置
建鎮。該鎮自商代開發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形成繁華的集鎮,舊稱“蓼市”,歷來商品流通活躍,有“小南京”之譽。境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距資興市區僅10公里,3517公路、“許三”鐵路線穿境而過。有耕地面積23505畝,其中水田22499.5 畝,旱土1011.4畝;林地面積80339畝。主要物產有煤炭、 木材、水果、茶葉、楠竹等。
蓼江經濟發達,煤炭、加工業、東江魚、生豬是該鎮主要經濟支柱。 2000 年全鎮社會總產值30299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0198萬元,農業產值8278.2萬元,糧食總產量20117噸,財政收入647.39萬元。現有各類工商企業1365家,從業人員達7313人,2000年全鎮企業產值38829萬元。民營經濟發達,鞭炮、釀酒、染印、草蓆、編織等傳統產品,久負盛名,並暢銷鄰近縣市及工礦區。 
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211元,彩電、洗衣機、影碟機等家用電器普及,開通了光纜有線電視、程控電話、寬頻信息網和無線行動電話。全鎮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2100門,行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鎮,實現了村村通電話,人民生活已達小康水平。鎮內有中學1年,中心完小1所,國小12所,在校學生2617人。興建了高標準中心衛生院,村衛生所12個。
蓼江鎮下轄村:
秧田村 水口村 魯塘村 牌樓下村 上村村 大坪村 水東坪村 東塘村 陳家坪村 龍虎村 華榮鋪村 蓼市村

蓼江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6297
8321
7976
家庭戶戶數 4942
家庭戶總人口(總) 16074
家庭戶男 8201
家庭戶女 7873
0-14歲(總) 3688
0-14歲男 1982
0-14歲女 1706
15-64歲(總) 11258
15-64歲男 5769
15-64歲女 5489
65歲及以上(總) 1351
65歲及以上男 570
65歲及以上女 78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5837

蓼江市的古今

八街市之一的蓼江市

蓼江市之所以成為市,源於那條飽經滄桑的老街。
據光緒元年《興寧縣誌》記載,蓼江市為當時十八街市之一,“距城四十里,雍正六年設,外委駐防”。屈指一數,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歷史。站在“鬍鬚飄逸,頗顯老態”的老街市面前,志書上聊聊幾個字顯得多么蒼白!
打開蓼江市的歷史,猶如開啟一扇厚重的朱漆門,一本厚重的線裝書。
千百年來,這裡是一方開放不足,封閉有餘的鄉土。一條蜿蜒的河流由窄變寬,蓼江匯程水,入便江,滔滔江水成了聯結內外,互通有無的紐帶。蓼江市是紐帶上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扣。
穿越時空,我看到便捷的水路上舟來船往,紛至沓來的商賈忙忙碌碌,出耒水達湘江,運走木材、煤炭;回過頭,運來絲綢和各種器具。“生意好啊!”著長板身的老闆相互作揖打拱,在打點生意的同時,口口相傳,使“蓼江市,小南京”的美譽名播八方。
用不著刻意招商引資,南面的廣東老闆一腳跨過南嶺便來到了這裡。東面的江西老闆也不甘落伍,生意做多了,做活了,便在蓼江市擁有了江西會館。連美國的傳教士也 溯江而上,於民國六年在蓼江市建起了福音堂。那位******士想靠幾把花生套住打飛腳的孩子,讓他們跟他一起唱聖歌:“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阿門!”到死,這位傳教士都沒有弄明白,那群吃了花生唱了聖歌的孩子,為什麼仍然虔誠地登上回龍山,跪倒在自己的始祖門下,而不去信奉漂洋過海而來的、全能的上帝。令這位金髮碧眼的老外頗感意外的是,他以及跟著他吃花生唱聖歌的孩子,幾乎都到上帝面前享受“喜樂、福樂”的時候,伴隨著國門的開放,不需要傳教士辛苦的口水,也不需用花生作誘餌,東江一帶就有了一幫子信奉基督耶蘇的信徒。
上帝說:“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莫名其妙地,歷史在這裡給人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蓼江市。(蓼江鎮)的興起與沒落

蓼江市之所以成為人人稱譽的“小南京”,除了商賈雲集,生意繁華以外,還源於它厚重的文化積澱。
據史料記載,那裡有新石器時代的“唐家嶺遺址”,商代的“柿花嶺遺址”。鎮中學所在地為有名的郴侯山,又名侯公山。據明《一統志》記載,“漢昭帝封楚懷王孫暢為郴侯,……嘗宅於此,故名。”
蓼江市附近還有段廷圭的“二畝半園”。生於清同治十二年的段廷圭,先後考取秀才、舉人,曾任湖南教育廳代理廳長。他主張每戶農戶應有二畝半園,不僅撰文《二畝半園》闡述自己的主張,還在自家大門上書寫“二畝半園”匾額以明志。他遺存的院宅“郴山拱衛”“蓼水瀠回”。
文化總是要藉助於一張軀殼得以傳世的。那些遺址、遺宅、遺存,已成凝固的史頁。活著的文化其生命憑藉著風俗民情不斷演繹,代代相傳。
蓼江市的古戲台曾經熱鬧一時,你方唱罷我又登場。看人唱戲終究不過癮,於是便有了各街巷競相參與的“龍舟賽”,有了祈禱豐年的“舞龍耍獅戲春牛”,有了自己喜愛的民間文藝形式“裝故事”。
據說近幾年鄰近某縣通過挖掘整理,發揚光大,把裝故事當做了他們獨有的民間文藝形式。可不管怎樣,蓼江市的裝故事由來已久。
所謂裝故事就是各條街巷自行采置行頭,按照故事裡的人物將角色分配下去,裝扮起來,遊走於大街小巷。裝故事分大故事和小故事。人物少的《魁星點頭》、《白蛇傳》、《打魚殺家》之類的稱為小故事。說到大故事,我仿佛置身於老街老巷,看到了正街的《桃源結義》,老街的《四大天王》,米廠街的《七仙女》,橫板橋街的《八仙過海》,曠頭街的《一百零八條好漢》。一套故事一套銅鑼,他們舉著提籠,一路浩浩蕩蕩,風風光光,熱熱鬧鬧,追隨觀看者多的時候上萬人。我不禁感嘆,這就是真正的民眾文化。文化的發展興盛,必定要以一定的物質作基礎。“小南京”的興旺、殷實由此可見一斑。
百年興衰轉頭空。
蓼江市猶如一舟,可謂興於水,衰於水。大煉鋼鐵,亂砍濫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曾經舟來船往的寬闊航道驟然變成了可以箭步橫跨的臭水溝。舟楫不通,商賈不再,蓼江市終於家道中落。繁華的街市漸成封存的歷史,但它仍頑強地纏繞在老輩人記憶的夢裡。

坐在蓼市的郴侯山

侯山,又名侯公山,地處蓼江南岸。西漢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郴侯封建之地在郴侯山,即今蓼江鎮中學所在地;後人又將它稱之為郴侯寨。那時,資興還沒有建縣,境地屬郴縣,故稱之為“郴侯”,〖(“侯”:古爵名,為五等爵的第二等。)這是資興市境內唯一的一處有史料記載的以封建封爵命名的地方。
《郴州地區志》第三十三編“文物名勝”篇載:《郴侯寨石壁》,在資興市蓼市鄉程江南岸,《大明一統志》載:“漢昭帝封楚懷王孫(熊)暢為郴侯。”郴侯喜愛此地,建庵居住,稱郴侯寨。聳立的石壁,裂穴有清泉。小小磴道,像天梯一般。庵舍重樓疊閣,邐倚相接,緊貼石壁,壁下綠樹捧托,清流倒映。《水經注》云:“綠水出縣東侯公山。”古時資興屬郴縣地,所以說在“縣東”。“綠水”又稱程水,程水釀酒,色綠味醇,愈久愈香。古桂陽郡置酒官釀酒于山下,名曰“程酒”。《郴州總志》載:“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猶醉。”庵已倒塌,今惟有青山石壁。
《興寧縣誌·雜紀志·古蹟》載:“郴侯宅,在縣北蓼江市,漢昭帝封楚懷王孫暢為郴侯。漢時資興縣為郴縣地疆,故宅於此。”明《一統志》載:“漢昭帝封楚懷王孫(熊)暢為郴侯。”
西漢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說明:該時間是根據《郴州歷代詩文選注》第228頁《郴侯山》注一),昭帝封楚懷王孫熊暢為郴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