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市[中國神話中的海外仙山]

蓬萊,亦稱蓬萊山、蓬壺、蓬丘。是中國先秦神話傳說中東海外的仙島,被一片黑色的冥海所包圍。

傳說海上有五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原文

《列子》

《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 蓬萊。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仙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而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千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

神仙思想產生於周末,盛行於戰國。 戰國時,民間已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說,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

傳說海上有五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山海經》

《山海經·海內北經》: 蓬萊山在海中。

《史記》

《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 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

《史記·孝武本紀》:“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史記·孝武本紀》: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 蓬萊,終無有驗。

《海內十洲記》

漢·東方朔《十洲記》: 蓬丘蓬萊山是也。對東海之東北岸,周回五千里。外別有圓海繞山,圓海水正黑,而謂之冥海也。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來。上有九老丈人,九天真王宮,蓋太上真人所居。唯飛仙有能到其處耳。

《太平御覽·卷三十八·地部三·蓬萊山》引《十洲記》曰: 蓬萊山外別有海,謂之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有九氣丈人,九天真君宮。

《文選》卷三十五·七下·張景陽《七命八首》:溟海渾濩涌其後,嶰谷嶆張其前。注引《十洲記》曰:東王所居處山,外有員海,員海水色正黑,謂之溟海。

《拾遺記》

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 ,則方丈也;二曰蓬壺 ,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 瀛洲也。形如壺器。”

文學作品

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唐·沈亞之《題海榴樹呈八叔大人》詩:曾在蓬壺伴眾仙,文章枝葉五雲邊。

宋·陳師道《晁無咎張文潛見過》詩:功名付公等,歸路在蓬萊。

宋·楊億 《漢武》:蓬萊銀闕浪漫漫,弱水迴風欲到難。

明·王錂《春蕪記·說劍》:他本蓬萊仙種,偶然寄跡人間。

清·李漁《玉搔頭·微行》:假俺幾日兒塵世逍遙,再來受蓬壺約。

清·田蘭芳《可憐痛仲方(袁可立孫)》:蓬壺當日集群仙,未被長風引去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