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虹橋簡介
馭虹橋,又名蒲江東門橋,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東門,跨蒲江河。原為木橋,以濟行人,不久水毀。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重建,經“三度春秋,費逾萬金”建成。橋體古樸渾重,結構宏偉縝密。橋長107.8米,寬5.9米,高10米,形似長虹臥波,故名馭虹。民國37年(1948年)秋,蒲江河洪水暴漲,沖毀石橋1孔,當年冬季修復。建國後,石橋加固整修,通行汽車近30年。1981年10月,新建蒲江大橋竣工通車後,該校只供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通行。
據劉文翎先生撰寫的《蒲江馭虹橋逸事》: 蒲江老東門橋,又名馭虹橋,興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早於邛州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的老南門橋。
據傳,兩橋竣工後都奏請皇上封為“川南第一橋”。邛州的奏摺把“川南第一橋”的“橋”直接寫為“橋”,而蒲江卻把“橋”寫成“礄”,並奏明開橋之日天空突現彩虹,故名馭虹橋。結果皇帝頒下金口玉言:邛州南橋,乃木橋,可經六十年風雨;蒲江馭虹橋乃石頭建造,可永垂不朽。邛州老南門橋果在六十年後被洪水衝垮,而蒲江的馭虹橋至今猶存。
1948年的農曆7月13日,山洪暴發,東門壩上水深數尺,一片汪洋。就連城內東南二街,也水深數尺。結果,馭虹橋從東起的第五、六洞之間的橋身被洪水沖毀。同年冬天,東門大橋維修工程動工。
由於資金不足,施工無法正常進行。當時的開明紳士、縣副參議長戴成章慷慨解囊,典當了二十畝田,請了二十擔(4400市斤)黃谷的谷會,一併捐給修橋開支,大橋維修工程才得以完工。美中不足的是,重建的兩孔橋洞,造型上不如原來的剛健有力,橋欄桿上龍頭和龍尾的造型也不如原來的那般神韻了。
當然,現在蒲江河上,已修建了幾座現代化的新橋。昔日勾通兩岸的交通要道——馭虹橋,它本身的功能,也就顯得不很重要了。但作為見證蒲河兩岸古時繁華的歷史遺蹟,依然靜臥在蒲河上,任人憑弔。
2010年馭虹橋洪災
2010年8月19日,蒲江遭遇6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馭虹橋東一個橋墩基礎沖空,致使部分橋面坍塌。
馭虹橋修復
2010年,因“819”特大暴雨洪災受損的蒲江縣馭虹橋在經過一年的方案論證和緊張艱苦的維修加固工作後,於2011年8月17日順利完工並恢復通行。
馭虹橋是一座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橋樑,也是蒲江縣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之一。蒲江縣建設局秉著保留原有的古蹟、古貌,確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質量的原則精心謀劃、科學組織。進入維修加固施工階段後,蒲江縣建設局組織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精心施工,不斷最佳化施工組織方案,克服高溫酷暑和汛期河道漲水等惡劣氣候帶來的影響,在確保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狠抓工期,在蒲江河主汛期到來前順利完成了橋墩基礎和拱圈等主體結構的修復和加固,為全橋順利完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維修加固後的馭虹橋古樸端莊,典雅卻又不失神采的重新屹立在蒲江河笑迎南來北往的客人。
同期,蒲江縣建設局還抓緊實施完成了去年“8.19”受損的清江大橋護堤加固,目前正在進行馭龍橋維修加固的方案設計,力爭年底前完成馭龍橋的維修加固,力保蒲江縣城區橋樑的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