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效應

蒙特婁效應

蒙特婁效應是指因為承辦奧運會而給承辦國造成力巨大的經濟壓力,並在未來20——30中這種經濟壓力都會對該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舉辦奧運會將帶來的巨大經濟推動力,已為世界各國所共識。但是在奧運會引入商業化運作之前出現的“蒙特婁陷阱”讓不少城市都望而卻步。15天的奧運會,使蒙特婁居民負債長達30年,使雅典居民承擔10年以上的債務。

據《競爭力》雜誌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夫·格蘭傑曾尖銳地指出:舉辦奧運會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有著功在千秋的好處。實際上,舉辦奧運會有潛在的利益和可能的損失。許多奧運會舉辦城市都有較大的經濟損失,並且這種損失只有在10年到20年後才能顯現,真到判別新建交通體系和城市基礎建設的影響和效率時,很多人已經不在其位,因此很少有人顧及長期效應。

蒙特婁納稅人的噩夢

加拿大蒙特婁體育中心是當地居民永遠的驕傲,也成為奧運史上最富象徵性和紀念標誌之一。但是,這座建築也是蒙特婁居民心中抹不掉的苦澀。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被稱為“一場曠日持久的蒙特婁納稅人的噩夢”,虧損達10億美元以上。15天的奧運會使蒙特婁負債長達30年。

蒙特婁在贏得第21屆奧運會的舉辦權之後,舉國歡騰。由此,耗費巨資興建奧運中心等大型體育設施,導致投入經費多次追加。預算28億美元的主體育場建築,結算漲至58億美元;組織費用原計畫為6億美元,實際用了7.3億美元。

此屆奧運會後,蒙特婁公民承擔了一個新稅種——奧運特別稅,而且一交就是30年,直到2006年11月才還完1976年欠下的債務。而此時,體育中心又面臨一個新問題:體育場頂棚需要更換,市政當局仍需拿出一筆不小的資金。

蒙特婁的遭遇震驚了全世界,以至於產生了一個奧運史上的專業術語——“蒙特婁陷阱”。此後,舉辦奧運會賠錢令不少城市對申辦奧運會“望而卻步”,甚至嚴重影響了1984年奧運會的申辦,原來準備申辦的國家紛紛退出行列,竟然出現只有洛杉磯一個城市申辦第23屆奧運會的窘境。

巨額虧損也給蒙特婁公民留下了長期的心理陰影,市民們不願再為耗資上千萬的體育賽事提供資金。在2005年世界游泳錦標賽舉辦權問題上,因為民眾不支持,致使蒙特婁組委會負責人德羅什壓力巨大,於同年2月2日飲彈自殺,他被壓垮了。

繼第21屆蒙特婁奧運會之後,在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上,為了彰顯國力並注重政治意義,前蘇聯政府耗資90多億美元進行場館建設和其他項目投入,由於缺乏相應的商業措施,該屆奧運會沒有掙回一分錢。而且究竟虧損多少至今仍是“國家機密”。

幽靈繼續盤旋

“蒙特婁陷阱效應”的幽靈至今仍在奧運會上空盤旋。在“讓百年奧運回家”口號的鼓舞下,雅典承辦了“9·11事件”後的第一屆奧運會,這是有史以來最昂貴、對安全性要求最苛刻的奧運會。最終,雅典承擔了“榮耀、安慰與巨額賬單”。

由於安全費用的大幅上升,加上在籌辦前幾年浪費了較長時間,雅典組委會為了按期完成場館施工任務,被迫在最後兩年“瘋狂提速”,致使實際支出大幅增加。雅典奧運會在安全費用方面的支出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近6倍,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50倍。雖然希臘政府投入到奧運會的預算不斷攀升,從23億歐元增加到57億歐元,仍無法填補日益失控的開支。雅典奧運會的總開支大約在160億美元,幾乎是預算的3倍。

雅典奧運會剛剛結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就發表了一篇文章,替雅典算了一筆經濟賬。為了這15天的燦爛,除去商業贊助、門票銷售和其他商業活動獲得的收入之外,希臘和其他歐盟國家的納稅人還必須承擔3億美元的奧運會組織費用,15億美元的安全保衛工作費用,70億美元的其他費用。這接近希臘2003年GDP的5%,平均每個人要負擔接近800美元的費用。巨額開支還直接導致希臘政府在2004年的預算赤字高達6.1%,比歐盟規定的最高標準超出兩倍還多。

根據最保守的估計,每個雅典居民至少要為這15天的狂歡承擔10年以上的債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