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原名《額爾德尼——因托卜赤》,是蒙古三大史學著作之一,其時間跨度從開天闢地到明末清初。它的重要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一是提供了元末至清初蒙古大汗的完整系譜;二是詳細記載了達延汗統一蒙古本部的過程;三是提供了達延汗諸子名號及其所屬部落名稱;四是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鄂爾多斯萬戶的歷史;五是記錄了格魯派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傳播的歷史;六是反映了北元時期蒙古社會組織、部落變遷、經濟狀況、階級關係、思想意識、封建主之間的關係等諸多方面的歷史面貌。

基本信息

概述

《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原書不分卷,清蒙古族薩囊徹辰撰,清康熙元年(1662年)武英殿本。版框18.6cm×13.3cm。半頁8行,行7-12字,白口,紅色單魚尾,四周雙欄。8冊1函。

此書蒙文名為enedheg tubed mongqol had un caqan teguke neretu tuquji (額訥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其意是“印度、西藏、蒙古諸汗源流”。《蒙古源流》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1766年乾隆親自將書名由《額爾德尼——因 托卜赤》改為《蒙古源流》,並責英武殿以蒙古、滿、漢3種文字同時出版;1767年,組織《四庫全書》編纂工作的紀曉嵐等人又把《蒙古源流》收入《四庫全書》;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譯為滿文,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譯為漢文,漢譯本原稱《欽定蒙古源流》,編為8卷。

全書以編年體上溯蒙古部落的崛起及成吉思汗王統的起源,並與印度、西藏諸王世系聯繫到一起,下述元至清初蒙古的歷史文化及佛教傳播,歷述元明兩代蒙古各汗的事跡,其中有關明代北元朝蒙古部封建主紛爭的內容占全書之半。書中對北元朝達延汗及俺答汗時期政治、經濟、宗教、領地劃分、各部戰爭和諸汗世次、名號、生卒年及人地諸名、職官等的敘述在所有蒙古文史籍中最為詳細。此書還收錄了很多蒙古民間傳說、詩歌及藏、梵、漢、滿等族的語言資料。作者自稱此書系根據《古昔蒙古汗等源流大黃冊》等7種蒙、藏文字資料寫成。《蒙古源流》是17世紀蒙古編年史中最珍貴的一部歷史文獻,與《元秘史》、《蒙古黃金史》合稱為蒙古民族的三大歷史著作,也是蒙古族重要的宗教史文獻。19世紀末20世紀初,比利時、日本等國開始重點研究《蒙古源流》,並把它稱為蒙古三大史學著作之一。

故宮博物院另藏有蒙古文鈔本、滿蒙漢合璧鈔本等。

主要內容

該書篇幅宏大,根據內容特徵,可劃分為七大部分:

一、宇宙生成、人類起源。

二、印度王統史。

三、西藏王統史。

四、蒙古汗統史。

1.從孛兒帖赤那到也速該把阿禿兒的歷史;

2.成吉思汗的一生;

3.窩闊台汗至元惠宗妥飀帖睦爾的汗統史;

4.元惠宗退回蒙古草原至林丹汗敗亡的汗統史;

5.達延汗諸子的分封;

6.巴兒速孛羅惕一系的歷史(自1532年袞必力克即濟農位至1634年額林臣重即濟農位止,側重於鄂爾多斯萬戶和土默特萬戶)。

五、滿洲皇統史(努兒哈赤至康熙帝即位)。

六、跋文。

七、79節格言詩。

另外,書中還插有漢朝至金朝末年的漢地皇統簡史和明朝的皇統簡史。

主要價值

《蒙古源流》作為蒙文史書三大著作之一[2],其史料價值一直得到充分的肯定。書中的元末至清初的蒙古歷史是全書的重點,內容豐富,敘述詳細,是最具史學價值的部分。該書的史學價值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了元末至清初蒙古大汗的完整系譜;

(2)詳細記載了達延汗統一蒙古本部的過程;

(3)提供了達延汗諸子名號及其屬部之名;

(4)真實、生動地描述了鄂爾多斯萬戶的歷史;

(5)記錄了格魯派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傳播的歷史;

(6)反映了明代蒙古社會組織、部落變遷、經濟狀況、階級狀況、階級關係、思想意識、封建主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的情況。此外,書中蒙元時期部分的歷史記載也值得注意,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蒙古源流》是一部編年史,具有草原史書的風格,並且佛教影響貫穿全書,成吉思汗—忽必烈系黃金家族正統觀念強烈。比較其他同時代的蒙古文史書,《蒙古源流》的史書編撰技能趨於成熟,趨向規範化。

《蒙古源流》的版本之多和流傳之廣,是其他蒙文史籍所不及的。僅蒙文抄本和木刻本見於著錄的就有三十多種,分別藏於呼和浩特、北京、瀋陽等地以及蒙古、俄羅斯等國。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外喀爾喀蒙古王公成袞扎布將家藏的一種抄本呈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下令將其依次譯成滿文和漢文,由此而產生了“故宮精鈔本”。後將此本交武英殿刻版印刷,被稱作“殿本”。“殿本”的蒙、滿、漢三種本子傳到國外而形成“海外本”。“殿本”漢譯本譯自滿文,滿文又譯自蒙文,在滿譯過程中有大量錯譯,最後影響到漢譯本。

流傳於蒙古地區的蒙文本,在其漫長的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兩大系統。一個以庫倫本為代表,另一個以殿本為代表。其中庫倫本優點較多,它不僅內容完整,用字古老,字跡工整清晰,而且保存得也相當好,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最佳本子。

20世紀以來,一批依靠新印刷術出版的本子先後問世。1905—1906年,日本人內藤湖南從瀋陽故宮獲得所藏滿蒙文殿本《蒙古源流》後,製成曬藍本帶回日本。1936年北京文殿閣書莊影印再版了施密特本。1955年,德國學者海涅什在柏林出版了庫倫本的影印本。1959年、1967年,他又在威斯巴登先後出版了蒙文殿本、蒙文故宮精鈔本的影印本。1956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了由柯立夫編輯、田清波作導言的三種本子的影印本。1962年,呼和浩特出版了鄂爾多斯地區發現的阿勒黑蘇勒德本的影印本。

除此之外,國內外還出版了眾多的校勘本和音寫本。自乾隆年間譯出滿文本、漢文本後,至20世紀90年代,又陸續出版了不少其他文種的譯註本。在國外,施密特的德文譯註比清代漢譯本僅晚50多年,為西方學者認識《蒙古源流》創造了條件。1940年,日本學者江實,在東京據滿文本譯成日文出版。1964年,美國學者克魯格,在布魯明頓出版了英譯註本。1981年,韓國學者崔鶴根,在漢城出版了第一部朝鮮文《蒙古源流》。1981年,內蒙古學者道潤梯布,在呼和浩特出版《新譯校注〈蒙古源流〉》。1997年,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的年輕學者烏蘭,發表了《〈蒙古源流〉研究》一書,書中以庫倫本為底本,參照其他16種版本,對《蒙古源流》一書的全文作了拉丁文音寫,並作了漢譯和校勘注釋,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為完備的研究成果。

《蒙古源流》傳播甚廣,研究者層出不窮。寫於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蒙古源流》條,可以說是對該書最早的評述。此後,中外學者展開了對《蒙古源流》的研究,成果纍纍,不勝枚舉,是繼《秘史學》之後的又一個研究熱點。

成書時間

《蒙古源流》清初漢譯本中指出,其成書之時“乙丑九宮值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此後二百餘年沿用此說。1956年比利時人田清波認為其成書於1662年,現在國際上都採用其說,已成定論。

作者介紹

薩岡徹辰是17世紀蒙古編年史巨著、文學巨著《蒙古源流》的作者。《蒙古源流》問世300多年來,從最初的蒙古文手抄本到乾隆欽定的蒙古、滿、漢3種文字刻板印刷版本,直至目前的英、德、日、朝等多種文字的多種版本,它已成為許多國家蒙古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典籍。許多學者認為,《蒙古源流》就是蒙古族的《史記》,薩岡徹辰就是蒙古族的司馬遷。

薩剛徹辰這一名字,徹辰是封號,意思是“聰明賢明”,薩岡是他的真名。關於他的名字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解釋。在烏審旗蒙古人薩岡徹辰始終是一個神聖的名字。 有關專家考證薩剛徹辰的葬地應在烏審旗和陝西交界的伊克布當地區,300多年來蒙古人和後來的漢族人就一直守護著薩剛徹辰的墓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