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居

蒙古族民居

即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遼闊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適合於遊牧民族的居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包的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製作簡便、易拆裝,抵禦風寒,便於遊牧。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和牧業生產而創造的這種居所。這種居所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簡介

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這些古代的名稱逐漸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體呈圓形凸頂,頂上和四周由一層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的蒙古包,頂高3.3-5.0米,圍牆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門朝南或東南。內有四大結構,分別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最小的直徑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來區分,通常分為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為120個的蒙古包,面積非常之大,可達60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壯觀。不過這樣面積的蒙古包在草原上非常罕見。

樣式

蒙古包分為固定式與遊動式兩種樣式。半農半牧區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圍牆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葦草搭蓋;遊牧區以遊動式的蒙古包較多,一種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馱運來遷移,另一種不可拆卸的蒙古包靠牛車或馬車拉運來遷移。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但是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至今仍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的人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使用蒙古包居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