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葶藶的種子。
性味
味辛、苦,性寒。
歸經
入肺、膀胱經。
功效
破堅逐邪,瀉肺行水,祛痰平喘。
主治
痰飲,咳喘,脘腹脹滿,肺癰。
相關配伍
1、治肺癰喘急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葶藶炒黃搗末,蜜丸彈子大。每用大棗二十枚,水三升,煎取二升,入葶藶一丸,更煎取一升,頓服。亦主治飲不得息。《金匱》
2、治通身腫滿。 苦葶藶炒四兩,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桑白皮湯下,日三。大效。 《外台秘要》
3、治腹脹積聚。葶藶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日服三合。《千金方》
4、治痰飲咳嗽,含膏丸。用葶藶子一兩,紙襯炒令黑,知母、貝母各一兩,棗肉半兩, 砂糖一兩半,和丸彈子大。每以新綿裹一 丸,含之咽津,甚者不過三丸。《篋中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敷。利水消腫宜生用;治痰飲喘咳宜炒用;肺虛痰阻喘咳宜蜜炙用。
藥理作用
1、強心作用。
2、利尿作用。
3、抗菌作用。
4、抗癌作用。
使用注意
不宜用水淘洗。肺虛咳喘,脾虛腫滿,腎虛水腫者慎服;不宜久服。
炮製
採集加工
翌年4月底5月上旬採收。夏季果實成熟,呈黃綠色時及時採收,曬乾,打下種子。
貯藏
貯於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通風乾燥處,防蛀。
形態特性
葶藶,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5~45厘米,單一或分枝,疏生葉片或無葉,但分枝莖有葉片;下部密生單毛、叉狀毛和星狀毛,上部漸稀至無毛。基生葉蓮座狀,長倒卵形,頂端稍鈍,邊緣有疏細齒或近於全緣;莖生葉長卵形或卵形,頂端尖,基部楔形或漸圓,邊緣有細齒,無柄,上面被單毛和叉狀毛,下面以星狀毛為多。總狀花序有花25~90朵,密集成傘房狀,花後顯著伸長,疏鬆,小花梗細,長5~10毫米;萼片橢圓形,背面略有毛;花瓣黃色,花期後成白色,倒楔形,長約2毫米,頂端凹;雄蕊長1.8~2毫米;花葯短心形;雌蕊橢圓形,密生短單毛,花柱幾乎不發育,柱頭小。短角果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10毫米,寬1.1~2.5毫米,被短單毛;果梗長8~25毫米,與果序軸成直角開展,或近於直角向上開展。種子橢圓形,褐色,種皮有小疣。花期3~4月上旬,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山坡草地及河谷濕地。我國東北、華北、華東的江蘇和浙江,西北、西南的四川及西藏均有分布,北溫帶其它地區也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