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毓華

董毓華

董毓華(1907—1939),曾化名王春裕、王仲華,1907年11月18日出生於出生於湖北省蘄春縣。 八路軍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1939年6月,因長期疾病和奮戰勞累而病倒,終年32歲。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出生於湖北省蘄春縣獅子口董沖一個教師家庭。1925年由董必武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1933年秋,董毓華從武漢到北平考入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成為該校黨組織主要領導人。1935年11月成立北平學生聯合會,董毓華被推選為主席。參加組織領導震驚國內外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1939年6月,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董毓華,終因長期疾病和奮戰勞累而病倒,終年32歲。

主要事跡

董毓華 董毓華

1924年8月考入黃岡啟黃中學,在董必武等教育和培養下,參加並領導武漢學生反對直系軍閥的賣國獨裁統治。“五卅”慘案後,發起組織“滬案後援會”,舉行抗議遊行。

1926年3月,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軍挺進武漢,他回到家鄉獅子口地區發動農民運動,建立黨組織,成立農民協會、婦女協會、學生聯合會,鬥倒土豪劣紳吳伯循,推動了這一地區農民運動蓬勃地向前發展。

1929年2月考入武昌湖北省立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漢陽十五國小教書。

1933年秋,考入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經濟系,與班上進步同學組成以“政治經濟學研究會”為名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

1935年春,北平黨組織恢復,他接上關係後積極開展活動。同年11月,“中國大學學生救國會”成立,擔任第一任主席。後任“北平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負責人、“平津學生南下宣傳團”總指揮。是北京“一二九”愛國運動領導人之一。為此,遭國民黨軍警的通緝。在同學的幫助掩護下,化妝奔赴中央北方區的駐地天津。

1936年3月,赴上海籌組“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5月中旬“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在上海成立,他擔任組織部長。不久,“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也在上海成立,他負責組織和聯絡工作。

1936年7月,調回天津做統戰工作,發展救亡組織,擔任“平津各界救國聯合會”主席、“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組織部長,是天津黨、政、軍辦事處的負責人之一。“七七”事變後,聯絡上層人士,聯繫和組織天津周圍農村和冀東的農民,武裝抗日。創辦小型油印日報;恢復在冀東淪陷後失去聯繫的地下關係;去大後方了解戰略形勢;並把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改為“華北人民抗日武裝自衛委員會”。

1937年11月輾轉到武漢,開展抗日活動。

1938年初,遵照中共中央和北方局關於組織發動冀東抗日暴動的指示,又深入冀東,歷任“冀東人民抗日聯軍”政治部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領導“冀東人民抗日聯軍”配合華北及全國各抗日戰場,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1939年1月,任中共冀熱察區委會秘書長。同年3月,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司令員,並作為冀熱察區代表,赴延安出席會議。

1939年6月,因積勞成疾,身患重病,不幸在淶水縣蓬頭村軍區醫院逝世。解放後經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死時年僅32歲。

人物紀念

他犧牲後,時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的肖克同志在輓聯上寫到:“一見傾城,推心置腹,共謀國家大計;三軍仰止,懷德頌功,同悼民族先鋒。”時任冀熱察區委宣傳部長的姚依林同志寫到:“為國家為民族鞠躬盡瘁,從同志從兄弟終生緬懷。”以此表達深切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1988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題詞稱之:“青年運動傑出領袖,抗日戰爭民族英雄。”

為紀念革命先烈董毓華, 蘄春縣毓華中學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前副總理姚依林親筆題詞,以革命先烈董毓華的名字命名。學校位於蘄春縣獅子鎮,學校東側建有董毓華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是蘄春縣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