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長期駐班漢皋,當年武漢京劇團,由高百歲與陳鶴峰兩位麒門大將,分別領軍一個獨立演出團而雙峰鼎立,其時董少英與關正明兩位正是武漢菊壇正工鬚生,天賦極佳,藝跨南北,譚余麒馬四派皆能動。1955年11月下旬,董少英先生隨高盛麟、高百歲先生赴哈爾濱在道外劇院演出,《群·借·華》飾諸葛亮,《逍遙津》飾穆順,《鴻門宴·追韓信》飾劉邦。董少英先生最後一次的演出,“文革”之後,與老牌四大坤伶之一合作,和老王玉蓉在漢口江夏劇院之全部《紅鬃烈馬》,年近古稀嗓音颱風不頹。
1992年,71歲的董少英退休後,經常在家中指導前來學戲的票友。2006年因腎功能衰竭病逝。
逝世:2006年1月9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初十日,下午
活動年表
1949年6月,農曆己丑年:漢口大舞台改名人民劇院
解放軍四野政宣部平劇工作團接收了漢口大舞台,改稱“人民劇院”。平劇工作團演員南鐵生(稍後離開武漢)、郭叔鵬等人轉入地方,成為人民劇院的基本演員,人民劇院還陸續約來名演員董俊峰、董少英、李萬春、曹慧麟等,繼續演傳統戲。
1950年2月17日,農曆庚寅年正月初一日,晚:中南京劇工作團1950年赴上海演出
中南京劇工作團赴上海演出,演於中國大戲院上演。晚場推出《三打祝家莊》。這齣戲是根據延安平劇院劇本整理排練,高百歲前鍾離老人後孫立,郭玉昆飾石秀,陳鶴峰飾樂和,楊菊萍飾顧大嫂,其餘名演員賀玉欽、張宏奎、董少英、楊玉華等都在劇中飾演角色。當時上海市舉辦春節戲曲競賽,共有榮譽獎和優勝獎兩類獎項,《三打祝家莊》獲京劇榮譽獎。文藝評論界在肯定這齣戲演出水平的同時,更對眾多名演員投入一齣戲,團結合作,嚴肅認真的新型舞台作風,感到難能可貴。上海的京劇同行到後台來看望老朋友,發現這裡名演員和一般演員一齊住在後台,吃公傢伙食,遵守集體作息制度,親切和睦的相處,一派積極向上的氣氛,都稱讚不已。周信芳未參加這次演出並被留在上海參加華東戲曲改革工作。
正是這次上海之行,劇團及賀玉欽邀請了高盛麟赴武漢參加演出,成就了高盛麟的後半生藝術發展生涯。
1952年,農曆壬辰年:武漢市京劇團成立
中南軍政委員會撤銷,中南京劇工作團歸屬武漢市文化局領導,改名武漢市京劇團。中南京劇院同時改名武漢京劇院,從民眾樂園劃出來,專供武漢市京劇團演出和排練。
武漢市京劇團首任團長高百歲,副團長為陳鶴峰、高盛麟、郭玉昆、於宗昆、李福德(專職幹部)。當時名家雲集:老生有:高百歲、陳鶴峰、董少英、關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賀玉欽、倪海天;小生有:高維廉、楊玉華;旦角有:楊菊萍、李薔華、陳瑤華、王婉華;淨角有:葉盛茂、張宏奎、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李正福、張嘯莊.此外還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員,完全可用“行當齊全、文武兼備、名家雲集、流派紛呈”來形容,堪稱國內的一流劇團。梅蘭芳曾不無讚嘆的說:武漢和北京上海是京劇的三大碼頭。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台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台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合合演《四郎探母》,關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後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餘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氛圍,北京藝術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進行了藝術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後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並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李少春、張雲溪、厲慧良、王金璐等先後或多次到場,台上觀摩,台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連環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飾梁九公。演於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台下觀眾應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後,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雲後關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後,總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後,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並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後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1962年6月22日,農曆壬寅年五月廿一日:武漢市京劇團1962年赴滬演出
武漢市京劇團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員有高盛麟、高百歲、郭玉昆、關正明、楊菊萍、李薔華、高維廉、張宏奎、董少英、高世泰等。
1980年,農曆庚申年:武漢江夏劇院落成
原武漢京劇院(大舞台)因年久重修,歷時近兩年落成,慶祝新劇場演出的名家雲集,如張君秋、俞振飛、李薔華、童芷苓、關正明、孫正陽、李慧芳等人士參加。
三天演出主要劇目(不分先後)
全部《法門寺》(童芷苓,關正明,孫正陽)
全部《穆桂英·轅門斬子》(李慧芳)
《春秋配》(張君秋,俞振飛)
《春閨夢》(李薔華,黃正勤)
《打漁殺家》(童芷苓,關正明)
李慧芳、董少英還在漢首演了《盜魂鈴》,李學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則迎合武漢觀眾,學楚劇名家李雅樵的《打金枝》唱腔,因為新穎,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82年,農曆壬戌年:武漢市京劇團建團三十周年紀念演出
武漢市京劇團建團三十周年紀念演出在武漢人民劇院舉行,劇目包括董少英的《徐策跑城》,關正明、李薔華的《武家坡》,郭玉昆的《鬧天宮》,高盛麟的《古城會》。其中高盛麟先生離漢赴京多年,此次演出極受歡迎,一票難求。京劇名家張宏奎、倪海天、楊正義、王婉華等都參加了三天的紀念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