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宣祠

董宣祠

位於今老城東大街132號,即民主街南口與東大街交叉處西側路北。是為紀念東漢大夫強項侯京兆洛陽令董宣而建。始建於明代,原築座北向南,祠內正殿一間,卷棚一間。現院記憶體有民國期間的洛陽縣同善局產業碑一塊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歲次丙申”石碑一方。如今已名存實亡了,不但形式上名存實亡,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也已經所剩無幾。這實在是很讓人悲哀的一件事情。

簡介

位於今老城東大街132號,即民主街南口與東大街交叉處西側路北。是為紀念東漢大夫強項侯京兆洛陽令董宣而建。始建於明代,原築座北向南,祠內正殿一間,卷棚一間。現院記憶體有民國期間的洛陽縣同善局產業碑一塊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歲次丙申”石碑一方。

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 又要拔掉蓋房子。之所以說是“以前”,乃是因為董公祠如今已名存實亡了,不但形式上名存實亡,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也已經所剩無幾。這實在是很讓人悲哀的一件事情。董公祠,不該從這個世界上消亡。

董宣

字少平,東漢陳留(今河南杞縣)人。董宣為官清正廉明、公道正派、執法如山,深得百姓擁戴。漢光武帝劉秀知人善用,擢升董宣為洛陽令,維持京畿重地的治安。董宣在任洛陽令時,不懼權貴,剛直不阿,傳下“強項不屈”的著名典故。

董宣到任後,得知湖陽公主(劉秀姐姐)的蒼頭(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兇殺人,藏匿在公主府中,官吏不敢到府中捉拿。 董宣了解情況後,決定智取殺人犯,為民除害。一日,湖陽公主外出,那個蒼頭陪侍在車上。董宣得到報告,便領衙役在夏門亭攔住公主馬車,命衙役將蒼頭拿下,歷數其罪責,然後就地正法。 公主何曾受過這等屈辱,立即奔皇宮,向光武帝哭訴告狀。光武帝聽後勃然大怒,馬上傳旨董宣進宮,欲處死董宣。董宣面無懼色,從容說道:“容我一言,死而無憾。”光武帝沒好氣地說:“你有何話可講?”董宣說:“陛下聖明,實為漢室中興英主,卻如此袒護公主、縱奴殺人,將如何治理天下?我不用棒殺,請求自盡。”話音未落,便一頭撞向殿柱,頓時血流滿面。光武帝見此,馬上叫太監攔住。為了給姐姐一個面子,劉秀叫董宣給公主叩個頭,賠個不是。董宣大聲說:“臣無罪。”光武帝便令太監強按董宣的頭,向公主賠禮。董宣雙手按地,硬著脖子,如臥虎一般剛強不屈。光武帝不是個糊塗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氣壯的忠言,以及剛直不阿、嚴格執法的行動,深深地觸動了他。他說:“董宣這個強項令,真拿你沒辦法。”稱之為“強項令”,也就是硬脖子縣令的意思。

光武帝命董宣下殿,並令賜食。董宣吃得顆粒不剩。劉秀問故,董宣說:“臣食不敢遺余,如奉職不敢遺力。”劉秀大為感慨,賜錢30萬,並通告百官。董宣把錢分給了下級官吏。從此,董宣聲震京師,惡霸豪紳聞之皆膽戰心驚,不敢再依仗權勢為非作歹。百姓則稱他為“臥虎令”,編歌謠贊他:“桴鼓不鳴董少平。”(桴為衙門口放置的鼓槌,用於擊鼓鳴冤)。 董宣任洛陽令5年後去世,時年74歲,死後以布被覆屍,家無餘財,只有“大麥數斛,敝車一輛”。光武帝聞知,感嘆道:“董宣廉潔,死乃知之!”詔令以大夫之禮厚葬。今洛陽老城有董宣祠,雖歷經風雨滄桑,仍保存有古槐一棵,向人們訴說著當年強項令“撞柱護黎民”的感人故事。 [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