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治理郡縣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今重慶)人。東漢末年,董和率領家族西遷。
後來,他先後被益州牧劉璋任命為為牛鞞(bǐng)、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蜀地物產豐富,當時風氣盛行奢侈,經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飲食玉液瓊漿,到婚娶喪葬時,幾乎傾盡家財來鋪張辦理。董和以自身的行為節儉來為眾人做出表率,粗衣素食,處處以符合禮制為行為準則,當地奢侈風氣於是大為改變,大家都對其心存存畏懼而不敢冒犯。
縣裡的一些豪強因害怕董和的嚴厲,於是鼓動劉璋調任董和為巴東屬國都尉。但沒想到成都縣中的官吏百姓扶老攜幼挽留董和的有幾千人,劉璋只好讓董和留任兩年,再轉升為益州郡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他與周圍少數民族打交道時,總是以誠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數民族的信任和愛戴。
清貧儉約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益州後,徵召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軍師將軍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事務,他們出謀劃策,共事歡洽交情深厚。自從董和居官食祿以來,對外治理安撫邊疆少數民族,在內參與軍國大事,二十多年,臨終時家中竟然沒有一石糧食的私財。
深受追思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告誡部下說:“參加國家的工作,就要集中眾人的智慧和忠心。如果計較區區小事,就會難以相互通報信息,給各項工作帶來損失。能夠互通情報,如同丟棄破鞋而獲得珠玉;然而人心苦於不能除盡這些小事,只有徐元直(徐庶)處理此類問題不糊塗。再是董幼宰(董和)在朝中任職七年,遇上不順之事不周之處,哪怕往返十次也來啟告。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樣勤懇職事,忠於國家,那么我的過失就會少多了!”又說:“過去我與崔州平(崔鈞)初交,常常聽到他對我的得失發出評論;後來與徐元直相交,總是受到他的啟發誘導。之前與董幼宰共事,他總是言無不盡;後來與胡偉度(胡濟)在一起,常常聽到他進諫之言。我雖然資性鄙陋執拗,不能完全採納他們的意見,但與這四個人始終友好相處,這也足以證明他們不懷疑直言的益處。”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懷念著董和。
歷史評價
諸葛亮:“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
陳壽:“董和蹈羔羊之素。”
家庭成員
子:董允,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加輔國將軍。
曾孫:董宏,西晉時官至巴西郡太守。
史書記載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後世紀念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文臣,稱文臣廊。董和塑像在其中排第六,塑於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四文臣塑像排名依次是龐統、簡雍、呂凱、傅肜、費禕、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程畿。
卒年考證
董和的卒年,《三國志·董和傳》上並未有明確的記載,但從本傳的內容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諸葛亮在擔任丞相後告誡屬下時便說“又董幼宰參署七年”,而董和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下益州後才被徵召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事。而諸葛亮於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時任丞相、錄尚書事,董和也應該在此前已經去世。所以,綜上所述,董和應該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較為合理。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董和形象與正史大體相同。劉備攻蜀時期他主張向張魯借兵,導致馬超出陣;後來成都被圍,他力阻劉璋投降劉備。劉備收取益州後,任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