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葉慶炳先生,筆名青木,號其齋曰晚鳴軒,浙江省餘姚縣人。生於民國十六年(1927)元月十四日。幼長於外祖家,以其資質穎悟,任事勤勉,諸方親長皆極器愛,每加意栽培。先生自少孺慕傳統文化,並有志於教育,遂於民國三十四年入江蘇學院就讀中國文學系。後因胞兄在台,遂有辭家遠遊之意,於三十六年六月抵基隆,轉學考入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二年級,師事臺靜農、鄭騫諸先生。三十九年畢業,留系擔任助教,四十三年升任講師,四十八年升任副教授,五十六年升任教授。六十八年至七十四年,兩任系主任兼所長,七十七年六、七月復暫代理系務。迄七十九年退休,任教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凡四十年。八十年應聘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專任教授。八十一年榮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八十二年(1993)逝世,享年六十七。
生平
先生早歲治學,由元明戲曲入手,其後擴及漢魏詩賦、魏晉唐宋小說,以及批評理論、比較文學之研究,涵蓋領域極廣,著作甚伙。其開闊之視野與關懷,正與其學術核心—中國文學史—相呼應。先生一生講授中國文學史課程,《中國文學史》一書自初稿刊印至增訂完成,前後歷時二十二年,用功勤勉,最稱專擅。先是,先生奉台老師之命,在淡江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配合課程所需,博採綜收相關資料,以淺近文言編寫教材,於五十五年自印出版《中國文學史》。誠如先生書前題識:「本書著重於探討源流,介紹作家,考證掌故。務使一編在手,對我國文學之流變及重要作家之作品特色與生平軼事有相當深度之認識。若採用為大學中國文學史課程之教材,尤可收事半功倍之教學效果。」是書展現先生開明通達之治學風格,精審切要之論述脈絡,成為許多大學中文系實行之教本。其後多年,先生持續修訂增補,迄七十六年,由學生書局出版增訂本上下冊,至今風行不輟。
我國有關文學批評之資料,除若干專書外,全屬零星篇章,散見於總集、別集、史傳、類書、隨筆,學者每有觀覽難周之嘆。此類零星篇章為數至伙,亟需蒐集整理,以利學者研究。先生有見於此,故策畫編撰《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六十三年春,先生與國立編譯館簽約,擔任編輯委員會召集人。書分八冊:第一冊兩漢魏晉南北朝,由柯慶明、曾永義先生編輯;第二冊隋唐五代,由羅聯添先生編輯;第三冊北宋,由黃啟方先生編輯;第四冊南宋,由張健先生編輯;第五冊金代,由林明德先生編輯;第六冊元代,由曾永義先生編輯;第七冊明代,由先生與邵紅先生編輯;第八冊清代,由先生與吳宏一先生編輯。各冊均分敘論與數據彙編二部分:前者綜論該一時代文學批評之特色、流派及其成就;後者則就所收資料依時代先後排列,既便於翻檢,亦可見出文學批評發展之線索。全套彙編委由成文出版社出版,於六十八年九月出齊,共三百餘萬言。翌年,為提供研究者更精要簡煉之參考依據,遂再揀選全書精華,出版《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選集》,約二十萬言,仍由先生主編。此套批評資料彙編及選集已成為中文學界極重要之工具書,先生領導之合作團隊亦為學術界樹立良好典範。
先生勇於任事,目光深睿,襟懷灑落,又曾三度擔任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任,其所規畫活動,對台大中文系與中文學界每具深遠影響。如台大中文系每月舉行一次之學術討論會,自六十一年先生提案成立,並受推選為第一屆主持人,迄今講論不息,已達二百餘講次,成為極具特色之傳統。又如六十二年暑期,屈萬里主任以台大中文系名義,舉辦校際中國文學研討會,即由先生與時任助教之柯慶明先生負責執行相關事務,邀約學者、印刷數據、布置會場等,先生皆躬親參與,各校學者羅錦堂、王仁鈞、張良澤、陳癸淼、薛順雄、李殿魁、羅宗濤、張曉風、汪中、金祥恆、包根弟等先生以文會友,發表演講,參與討論,為台灣地區中文學界學術會議之濫觴。六十八年至七十四年擔任系主任時,先生尤用心於制度之建立,如台大中文系教師聘任升等辦法、課程研討小組之設立等,先生皆有功焉。
先生極重視不同學術領域間之交流與合作,每諄諄教誨青年學子:「研究中國文學至少要交三位朋友:一位是學哲學的,因為文學離不開思想;一位是學史學的,因為文學離不開時代;一位是學外文的,因為你需要西洋文學的方法和知識。」傳統中文學界與哲學、史學互動較多,故先生特別著力於中、外文學界之學術合作。先是顏元叔先生擔任外文系主任,有心加強外文系學生之中國文學基礎,設立十二學分之「中國文學史」必修課程,即請先生主持其事;稍後外文系籌辦比較文學研究所,先生亦協助設計中國文學相關課程。
民國六十一年六月,《中外文學》創刊,台大中文系與外文系之學術合作遂由點擴及於面,先生居中扮演溝通橋樑。是刊由外文系主辦,顏元叔、侯健諸位先生先後任社長及主編,聘請先生擔任編輯顧問,有關中國文學之論文多由先生負責邀約、審查,乃至身兼校對工作。先生長期任勞任怨,以恆定之毅力,為中外文學之交融互補奠立基礎。中文系學者如臺靜農、鄭騫、王夢鷗、張敬、葉嘉瑩、廖蔚卿、林文月、曾永義、樂蘅軍、張健、黃啟方、柯慶明諸位先生皆曾應邀為《中外文學》撰稿,為比較文學學會舉辦之會議宣讀論文。
《中外文學》創刊四周年,先生將自創刊號至第四十二期中有關中國古典文學之論文分類輯錄,編為《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書分三冊:冊一收錄與詩相關之論文十九篇,冊二收錄與文學批評、戲劇相關之論文二十二篇,冊三收錄與神話小說相關之論文二十篇,總計六十一篇。先生於〈出版感言〉中,指出此書展現三項意義:其一,《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所收六十一篇論文之治學方法,包括傳統考據以及取法西洋之原始類型、結構主義、新批評等,展示《中外文學》兼容並蓄之學術胸襟。其二,《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六十一篇論文之作者,包括國內五所大學之教師與研究生、海外學人等,其中台大中文系教師作品二十六篇,展現中外文系學術合作之誠意。其三,《中國古典文學論叢》之六十一篇論文皆在《中外文學》發表,可謂自耕自耘自收之論文集。
民國六十二年,有鑒於比較文學之研究,為國際學界所重視,在國內亦有長足進展,先生與朱立民、侯健、齊邦媛、顏元叔、胡耀恆等先生,乃公開發起組織全國性之比較文學學會,藉以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促進國內比較文學研究之迅速發展,進而與世界相關機構聯絡,以促進國際間之相互了解與文化交流。於七月二十一日,邀請國內學者,召開籌備大會,討論訂定會章,選舉理監事,成立「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先生先後連任九屆理事,並獲推選為第一、二、七屆副理事長。比較文學學會向由研究英美文學學者如朱立民、胡耀恆等先生擔任理事長,先生不計名位,以中國文學學者專業角色,積極協助相關會務,籌辦國內或國際之比較文學會議。如第一、二屆中華民國國際比較文學會議,由顏元叔先生任籌備會秘書長,先生與李達三、紀秋郎二先生任副秘書長,實則統籌中國文學之相關事務。其後,為推廣比較文學,會員且分批至北中南各地演講,先生與朱立民先生合作,討論中西文學之鬼故事,為比較文學作極生動示範。先生言談嚴肅中夾雜適度風趣,幽默中復不失其應有之批評尺度,朱先生許為「學術跑道上最有風度之君子」。
除《中外文學》月刊外,先生早年亦與夏濟安、侯健等先生合辦《文學雜誌》,與姚一葦、侯健、葉維廉、楊牧、高友工等先生創辦《文學評論》,推動中國古今文學研究、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現代文學創作,以及文學研究之方法省思,影響實難估量。
先生教學、研究之餘,並從事散文創作,自六十五年起陸續發表〈晚鳴軒散文集〉七種,由尋常情事觸發,思索人生問題,詞句茂顯,內涵深厚,展現雋永之生活智慧。〈晚鳴軒愛讀詩〉、〈晚鳴軒愛讀詞〉則出以雜文筆調,融合古典詩詞之芬芳、現代雜文之趣味、做人處世之箴言於一爐,極富感發力,引起廣大迴響。
先生性情蘊藉,處事亦極圓融,所謂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彬彬君子者矣。尤以樂於成人之美,故能結合相殊學術領域與團體,促進學術交流與整合。樂於與人為善,獎勵後進,不遺餘力,兼為經師與人師,栽成桃李無數。先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溫厚之情每於無意間流露,煦煦然如春朝陽日,自然可親。較著者如民國七十一年,先生在系主任任內,創設「台大中文系教師助學金」,結集全系教師之愛心與力量,資助家境清寒亟需幫助之學生。此一獎助金不以學業成績為條件,用以彌補其它獎助學金之不足,得以適時照顧經濟困難之本地學生與僑生。微隱者如山行旅次,隨機應接,指點困惑,或是隨身攜帶長柄鉗與垃圾袋,於習慣性之登山活動中躬行淨山之舉,凡此種種,不勝縷記。
八十二年五月,先生因感冒不愈,住院檢查,發現罹患肺癌第四期。於同年九月十四日逝世,享年六十七。遺孀賴月華女士風度清雅,有如先生。女思嘉留學德國慕尼黑國立音樂學院,子思義留學美國南加大,皆已學成歸國,
學術簡表
1927年 1歲
1月14日誕生於浙江省餘姚縣。
1945年 19歲
8月入學江蘇學院中文系。
1947年 21歲
6月27日渡海抵台,轉學入台灣大學就讀中文系2年級。
1950年 24歲
8月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助教。
1954年 28歲
發表《諸宮調訂律》。
8月升任台灣大學中文系講師。
1959年 33歲
8月升任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1963年 37歲
4月與東海大學中文系高材生賴月華女士結婚。
1966年 40歲
出版《中國文學史》。
1967年 41歲
8月升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1972年 46歲
6月與朱立民、侯健、齊邦媛、顏元叔、胡耀恆等先生創辦《中外文學》月刊。
應台大外文系之邀主持「中國文學史」課程。
1973年 47歲
7月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第1屆副理事長。
1974 年 48歲
10月出版《漢魏六朝小說選》。
1976年 50歲
10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長發為誰留》。
12月出版《談小說鬼》。
主編中外文學《中國古典文學論叢》。
1977年 51歲
7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之二《秋草夕陽》。
8月出版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一《唐詩散論》。
12月出版《談小說妖》。
出版《關漢卿》。
1978年 52歲
3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之三《誰來看我》。
7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之四《一通電話》。
10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之五《假如沒有電視》。
1979年 53歲
7月出版《晚鳴軒愛讀詩》。
8月任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中文所所長。
9月出版《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與邵紅先生合編)、《清代文學批評資料
彙編》(與吳宏一先生合編)。
1983年 57歲
10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之六《暝色入高樓》。
1985年 59歲
3月出版《晚鳴軒愛讀詞》。
5月出版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古典小說評論》。
7月卸任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中文所所長。
1987年 61歲
8月出版《葉慶炳自選集》。
出版《中國文學史》增訂本上下冊。
1988年 62歲
6月至7月代理台灣大學中文系主任、中文所所長。
1989年 63歲
3月出版晚鳴軒散文集之七《筆架連峰人生路》。
1990年 64歲
7月自台灣大學中文系退休,改聘為兼任教授。
1991年 65歲
任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教授。
1992年 66歲
榮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1993年 67歲
9月14日逝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