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因泉

葉因泉,1903年出生,1969年去世,原籍台山,出身於商人家庭,曾在香港華仁書院讀書,1920年因其父的花生油廠失火焚毀,家道中落,葉因泉流落廣州,1925年開始給上海孫雪泥主編的《世界畫報》和廣州電版廠老闆謝俊主編的《字紙笠》投漫畫稿。1930年他給香港一家刊物《骨子》封面畫的漫畫《魚肉盡了》,揭露國內軍閥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只剩骨頭的慘狀,從此名聲鵲起。

葉因泉

1928年,葉因泉與另一初露鋒芒的漫畫家李凡夫發起成立“廣州漫畫社”,兩人合作連環漫畫《阿老大》。後來李凡夫另謀發展,葉因泉於1933年創辦《半角漫畫》周刊,並獨力在該刊上繼續創作《阿老大》。

《半角漫畫》以每份售價五分取名。每期四開紙一張,手描石印。報頭有一個漫畫人像,濃濃的頭髮、瘦削的面孔,大嘴巴、大眼睛,這就是阿老大,成了這個刊物的標誌。每當《半角漫畫》的街頭廣告刊出:“公仔多,夠生猛,只售半角”,就吸引了不少讀者,甚至遠銷日本、東南亞,阿老大也成為廣州市民的熟悉偶像。

那是陳濟棠主粵年代,社會兩極分化,風氣糜爛,《半角漫畫》最大特點是反映社會低層人士的生活,比較集中描寫小市民階層,可憐的盲眼賣唱者,午夜清糞工人,夜幕下的流鶯,長堤一帶的花艇,窮困潦倒的店員,倒楣的學生哥;包括《阿老大》,都是反映人間冷暖,生活悲涼,令人嘆息而又帶著笑意。

經常在《半角漫畫》上發表作品的有黃苗子、李凡夫、陳白青、麥金沫、潘醉等。該刊不設稿酬,作者們完全是為了漫畫事業,志同道合,走到一起,不計報酬地創作。當時十幾歲的少年廖冰兄是熱心讀者。《半角漫畫》對他後來走上漫畫創作道路起過啟蒙作用。所以有人說,《半角漫畫》是廣東早期的漫畫搖籃。事實上,以《半角漫畫》為階梯,造就了不少漫畫人才,葉因泉是功不可沒的。

1935年,葉因泉把阿老大這個漫畫形象,無條件地轉讓給李凡夫,改名為《何老大》,造型不變,注入新內容,故事情節更富現實意義,甚至搖身一變成為抗日英雄,出了一個專集《何老大打日本》。後來《何老大》還拍成電影,由林坤山飾演何老大一角。《何老大》也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連環漫畫,有“北有《王先生》(葉淺予在上海發表),南有《何老大》”之說。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開始,廣州遭到敵機轟炸,《半角漫畫》被迫停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