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日開夜閉、珍珠草、陰陽草、假油柑、真珠草、鯽魚草、胡羞羞、老鴉珠、夜合珍珠、落地油柑、小利柑、䱻草、夜合草、山皂角、葉後珠、油柑草、珠仔草、粟楊梅、楊梅珠草、疳積草、夜盲草
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肝、脾、腎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消積。
主治
用於痢疾,泄瀉,黃疸,水腫,熱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積,癰腫,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痢疾,腸炎腹瀉:葉下珠、鐵莧菜各30g。煎湯,加糖適量沖服,或配老鸛草水煎服。(南藥《中草藥學》)
2、治黃疸:鮮葉下珠60g,鮮馬鞭草90g,鮮半邊蓮60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去雜質,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至軟,切段,乾燥。
形態特性
一年生草本,高10-60厘米,莖通常直立,基部多分枝,枝傾臥而後上升;枝具翅狀縱棱,上部被縱列疏短柔毛。葉片紙質,因葉柄扭轉而呈羽狀排列,長圓形或倒卵形,長4-10毫米,寬2-5毫米,頂端圓、鈍或急尖而有小尖頭,下面灰綠色,近邊緣或邊緣有1-3列短粗毛;側脈每邊4-5條,明顯;葉柄極短;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5毫米。花雌雄同株,直徑約4毫米;雄花:2-4朵簇生於葉腋,通常僅上面1朵開花,下面的很小;花梗長約0.5毫米,基部有苞片1-2枚;萼片6,倒卵形,長約0.6毫米,頂端鈍;雄蕊3,花絲全部合生成柱狀;花粉粒長球形,通常具5孔溝,少數3、4、6孔溝,內孔橫長橢圓形;花盤腺體6,分離,與萼片互生;雌花:單生於小枝中下部的葉腋內;花梗長約0.5毫米;萼片6,近相等,卵狀披針形,長約1毫米,邊緣膜質,黃白色;花盤圓盤狀,邊全緣;子房卵狀,有鱗片狀凸起,花柱分離,頂端2裂,裂片彎卷。蒴果圓球狀,直徑1-2毫米,紅色,表面具-小凸刺,有宿存的花柱和萼片,開裂後軸柱宿存;種子長1.2毫米,橙黃色。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田邊。分布於江蘇南通、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鑑別
一、藥材性狀
本品長短不一,根莖外表淺棕色,主根不發達,鬚根多數,淺灰棕色。莖粗2-3mm,老莖基部灰褐色。莖枝有縱皺,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紅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分枝有縱皺及不甚明顯的膜翅狀脊線。葉片薄而小,長橢圓形,尖端有短突尖,基部圓形或偏斜,邊緣有白色短毛,灰綠色,皺縮,易脫落。花細小,腋生於葉背之下,多已乾縮。有的帶有三棱狀扁球形黃棕色果實,其表面有鱗狀凸起,常6縱裂。氣微香,味微苦。
二、飲片性狀
為不規則的小段,莖、葉、果混合,莖圓形,灰棕色,質脆易斷,斷面中空;葉薄而小,皺縮,灰綠色;蒴果扁球狀,貼生於小葉下。氣微,味微甜。
藥理作用
1、保護肝臟的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腫瘤作用。
4、對人肝癌細胞的影響,具有殺傷人肝癌細胞和抑制其增殖的作用。
5、對血栓的影響,延長凝血活酶時間和尾靜脈出血時間,對凝血酶原時間無顯著影響。
6、對人胃癌細胞的影響,能抑制胃癌細胞的增殖。
7、抗內毒素作用。
8、鎮痛作用。
9、毒性,毒副作用低微。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腸炎,痢疾,病毒性肝炎,無名腫毒和癰疽瘡瘍等。
相關論述
《植物名實圖考》:“能除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