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狀
萵苣根腫病僅危害根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被害。初發病時,腫瘤表皮光滑,圓球形或近球形,後表面粗糙,出現龜裂,易被其他腐生菌侵染而發出惡臭。病原菌主要在根的皮層中蔓延,使被直接侵染的細胞增大,並刺激周圍的組織細胞不正常分裂而使根部腫大,形成形狀和大小不同的腫瘤。主根腫瘤大而量少,而側根發病時腫瘤小而量多。根部受害後影響地上部分的生長,使葉色變淡,生長遲緩,矮化,發病嚴重時出現萎蔫症狀,在晴天中午病症明顯,起初夜間可恢復,後來則整株死亡。
發生特點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亞門黏菌屬蕓薹根腫菌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蕓薹根腫菌是細胞內的專性寄生物,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隨病株根部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或散落在土壤中或粘附在種子上越冬,休眠孢子囊可在土壤中存活10~15年。在翌年春季環境條件適宜時,休眠孢子囊產生遊動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蟲及農事操作傳播,從植株根部表皮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侵入寄主10天左右根部開始形成腫瘤,產生的遊動孢子擴大危害。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條件,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9~30℃,最適發病溫度19~25℃,相對濕度70%~98%,土壤PH5.4~6.4。
發病潛育期10~25天。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萵苣根腫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8~11月。年度間夏秋多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多年連作,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栽培上地下害蟲發生重的田塊發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