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萬福歷史悠久,相傳明朝時期,芡河南岸的夏莊村有一戶姓萬的,家庭十分富有,樂善好施,譽滿鄉里,這家的掌門人稱 “福老頭”。萬家在村西頭擺攤設店,生意興隆,召來許多客商,形成集鎮,當地人把小鎮以萬家的姓和福命名,取名萬福集,延綿發展。
撤區並鄉前,萬福鎮是中共萬福區委、萬福區公所駐地。萬福區委轄藕塘、蘭橋、萬福、甘劉、回漢五個鄉人民政府,49個行政村。1992年3月,縣委決定將萬福區的萬福鄉、甘劉鄉、回漢鄉合併設立萬福鎮。鎮黨委、鎮政府駐萬福集。
萬福地形平坦,南高北低。屬北亞熱帶至暖溫帶過渡帶,兼有南北方氣候特點,是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雨量適中,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年均降水量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季節降水量年際變化更為突出。年平均氣溫攝氏15.6度,平均無霜期219天,日照2200小時。土壤以砂礓黑土為主,屬中低產土壤。境內野生動植物眾多,植物豐富。
地理環境
該鎮鎮地處芡河南岸,茨淮新河從鎮 域南部穿過,北與河
溜鎮、徐圩鄉隔芡河相望,東與蘭橋鄉毗鄰,西與蒙城縣接壤,南鄰淮南市潘集區,是懷遠縣西南地區的門戶之一。鎮域東西長15.1公里,南北寬14.1公里,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793畝,人均耕地1.75畝。鎮政府所在地位於東經117°04′31″、北緯32°54′09.65″。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資料 顯示,該鎮轄15個行政村,251個村民小組,居民12179戶,5135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53人,占總人口的3.4%;以漢族、回族為主,間有蒙古族、壯族等6個少數民族。回族聚居在回漢村,人口1243 人,占總人口的2.42%。萬福鎮人口密度0.0425萬/平方公里,性別比110,勞動力34075人。全鎮人口由陳、鄒、王、馬、張、劉、計、紀等54個姓氏構成。
著名人物
龍越,男,民間藝人,川劇變臉演員,出生於1988年06月20日(農曆 五月初七),祖籍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 ,巴蜀變臉王親傳弟子。15歲時進入中國遂寧川劇團拜巴蜀變臉王為師學習川劇變臉藝術,隨後進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進修。其以“川劇變臉”身份強勢跨入演藝圈,逐漸發展至演員。
城鎮建設
為加快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2005年萬福鎮委託蚌埠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懷遠縣建設局完成了《懷遠縣萬福鎮總體規劃(2006-2020)》。2006年以來,萬福鎮依託萬福、劉圩、回漢、找母橋、磚橋、汪巷6個集市,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萬福集政府路、鎮東路、建設路、健康路、磚橋路延長至2100米,鋪設水泥路2100米,建下水道4200米,安裝路燈112盞,集鎮面貌煥然一新,幹部民眾歡欣鼓舞,全民創業熱情日益高漲。
萬福鎮基本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市場農業的轉變,土地耕種以機械化為主,糧食、經濟作物種植和良種牲畜繁育、養殖等具有一定規模。糧食種植以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棉花、油菜為主,蔬菜、瓜果有白菜、蘿蔔、辣椒、大蒜、西紅柿、西瓜、桃子、柿子等,養殖業以豬、牛、羊、雞、鴨、鵝和草、鰱、鯽等魚類為主。2007年,萬福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3萬畝,總產量7.2萬噸,總產值11400萬元。其中水稻種植6萬畝,產量3.4萬噸,產值5440萬元;小麥種植7萬畝,產量3.8萬噸,產值5700萬元;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萬畝,產量4900噸,產值2450萬元;魚類總產量302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290元。
萬福鎮有優良的治水傳統,按照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指導方針,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創造出“萬福小區”模式,聞名省內外,是全縣、乃至全市農田水利工作的一面旗幟。萬福鎮沿芡河建馬園、瓦房、楊橋、九張、張劉、找母、鄒莊、余莊、夏莊九個小型灌溉站,沿茨淮新河建李莊、小集、磚橋、陳安、計圩、回漢、窪王、汪巷八個灌溉站,乾渠18條40千米,裝機總動力2115千瓦,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
文教衛生
萬福鎮有中學2所、國小21所。2007年,中學在校學生2446名,教職工105名,升學率81.5%;國小在校學生5987名,教職工310名,升學率99.5%。
萬福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診所2個、衛生室15個、病床65張、醫務人員73名;傳染病防治網路健全,鎮中心衛生院設有防保所,有專職工作人員4名,15個行政村設防疫點,每個防疫點有1名防疫員,主要進行A肝、B肝、結核病、流腦、乙腦、瘧疾等傳染病防治,年均接防2000人次。
萬福鎮的名勝古蹟主要分布在找母村一帶,有與宋太祖趙匡胤有關的拴馬樁、點將台、纏腳寺,有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找母村、找母橋、攆母橋等傳說和遺蹟。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達到2.53億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5.9%,達到440萬元;工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增加值由590萬元增加到1700萬元。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9%.第三產業日益繁榮,金融保險、交通運輸、郵政通訊等服務業快速發展,三產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1%、16.9%.2010年,被評為蚌埠市經濟發展“十佳鄉鎮”。
發展活力明顯增強。認真落實經濟社會管理各項改革措施,政府機構改革有序實施,農業綜合改革全面推進,財政預算、教育、衛生、水利、林業等領域不斷深化,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五年引進外資1.5億元,成功引進萬鑫糧油等一批較大型企業。全力推進經濟發展平台建設,積極推動全民創業,五年新增私營企業23家、個體商戶422戶。
鎮村面貌煥然一新。加快了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五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年均增長30.6%.投資1300萬元,改擴建鎮村公路73公里。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400萬元,改建汪巷、陳安、計圩、後集等7個電灌站,修建防滲渠29.9公里,營造農田水林網1.3萬畝,治理土地面積6.7萬畝,進一步夯實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獲得全市大禹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金杯獎和銀杯獎。實施低壓線路改造工程,農電發展邁上規範化、正常化軌道。萬福大橋、唐萬大橋重建通車。萬福派出所、計生服務所、財政所辦公室用房投入使用,建成萬福、回漢兩座自來水廠。投資790萬元實施萬福街道改建、擴建、美化、亮化工程,鎮區面積由原來的0.48平方公里拓展到1.54平方公里。成立鎮環衛所,完善管理機制,保障街道清潔衛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人民民眾綜合素質。2011年,我鎮榮獲安徽省第二屆“文明村鎮” 稱號。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深入實施民生工程,實施項目由2007年的12項逐步擴大到29項,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60歲以上老人社會養老保險正在辦理。擴建、新建2所敬老院,入住五保老人130人,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31%。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行,五年共建校舍15710平方米,改造加固13930平方米,教學條件顯著改善。建成15個農家書屋和鎮綜合文化站,人民民眾文化生活落後的狀況得到改善。鎮村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日益完善,15個村分別建立了標準化的衛生室,鎮中心衛生院綜合服務大樓投入使用,住院部即將竣工,疾病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顯著增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機制不斷改善,農民參合積極性逐年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00元,年均增長9.6%。
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綜合素質教育方興未艾,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劉圩中學、萬福中學中考成績喜報頻傳。文化、體育、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突飛猛進,計畫生育穩定了低生育水平。順利開展了全國農業普查、經濟普查、人口普查、水利普查,民政優撫、國防動員、民族宗教、檔案、統計等各項工作得到長足發展。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積極創建安徽省第二屆“文明村鎮”。信訪穩定、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各項工作不斷加強,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
不斷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水平,共救助貧困精神病人3770人次、完成白內障復明手術2211例。全面啟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各類參保累計達到93.4萬人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惠及城鄉民眾41.2萬人次。民政項目園建設加快推進,新建、改擴建敬老院32所,五保集中供養率由9%提高到36%。安居工程快速實施,累計建設廉租房、公租房16.9萬平方米,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