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子初

萬子初(1910.11~1990.3),江蘇常州人,是民國初被譽為江南“琵琶聖手”萬長松的兒子。民國6~14年(1917~1925年)在家鄉私塾讀書。

個人簡介

萬子初 (1910.11~1990.3),江蘇常州人,是民國初被譽為江南“琵琶聖手”萬長松的兒子。民國6~14年(1917~1925年)在家鄉私塾讀書。民國15年(1926年)到上海謝文益印刷所當學徒。3年後在他父親開設的上海“文盛齋”樂器店學藝。民國26年父親去世後,繼承父業。其時上海已淪為“孤島”,百業蕭條。民國29年文盛齋倒閉,萬子初改行到麗明染坊縫襪廠做工。1949年上海解放不久,重操舊業,從事個體勞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加入上海市第五樂器生產合作社,並當選為社監事會副主任。1958年轉入上海民族樂器廠。1964年該廠恢復為上海民族樂器生產合作社後,當選為理事。不久,上海民族樂器生產合作社改為合作工廠。1966年又改名為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其間,萬始終在民樂行業中從事琵琶製作和傳授技藝,直到1975年退休。1954~1964年,萬先後當選為上海市邑廟和南市區第二、三、四屆人民代表。1960年和1964年先後被評為民族樂器行業的技師、工藝師。

貢獻

萬子初擅長製作各種弦鳴撥奏類民族樂器,尤其精於製作適合各流派演奏家不同要求的獨奏、合奏用琵琶。建國後,萬專心致志於研究琵琶製作工藝,並有許多改革創新,所製作的“萬氏琵琶”在國內眾多的琵琶流派中享有較高聲譽,民族音樂界和同行中有“南萬北傅”之稱(“北傅”指河北徐水人傅立山,著名琵琶製作師)。1953年北京召開的全國民族樂器比賽大會上,萬的作品受到高度評價。不少琵琶演奏家出國演出,都要帶上萬製作的琵琶。萬對琵琶的工藝、音色處理有獨到功夫,經常與音樂工作者交流合作,並有不少改革創新。50年代,在擴大琵琶音量,60年代,在擴大琵琶音域等方面有所突破,將音位從6相12品發展到6相24品,豐富了這種樂器的表現力;70年代初,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以柳琴的發音原理創製了兒童琵琶。萬製作的系列琵琶和專業琵琶的工藝、聲學品質,被輕工業部認定為部級標準的基礎。萬主持製作的“敦煌牌”紅木琵琶先後於1979年、1984年和1989年獲上海市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證書,並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

萬子初製作琵琶選材認真。一般選用質地細膩堅實、發音性能上乘的紅木做琴背,木質疏鬆、音振性能良好的桐木為面板;對於不同用途和要求(獨奏或伴奏用)的琵琶,除按木材的物理特性選材外,還採用不同的製作工藝和加工方法,用調整琴體內腔大小達到一定的音色和音質要求。萬製作的琵琶在各種氣候條件下,不變形不走音,音響效果好。結構設計方面也有獨特之處,主要是造型線條流暢,音柱、音梁排列恰當,琴體表面光潔潤滑。外形方面,吸收專家建議,將“如意頭”、“蝙蝠頭”改為“壽字頭”、“樂字頭”,使琵琶造型更具輕靈、秀氣的風格,演奏時有良好的手感,能充分發揮演奏技巧。

萬的琵琶製作技術全面。能聽音,善排品,對樂器和音響效果有較強的鑑賞和分析能力,和老一輩的藝人相比又勝一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