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浙江徑山景點]

萬壽寺[浙江徑山景點]

徑山萬壽禪寺位於餘杭,距杭州城約 60公里,有20多公里的盤山路,一路公路都修建的很不錯。寺院位於山頂,自古被列入“五山十剎”,江南十大名剎之一,在國內外特別是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佛教界有很大影響。萬壽禪寺始建於唐中和年間(881-884),五代吳越錢王繆題額為“吳興正真禪院”。宋嘉泰間(1201-1204)曾改為“妙覺寺”。南宋寧宗(1195-1224)御定全國禪寺最高等級為“五山十剎”,萬壽禪寺列十剎第二。元末萬壽寺毀於兵火。正印和尚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 據清鹹豐《烏程縣誌》載:重建後萬壽寺,建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作庫樓、香積櫥、青山堂、梅檀林、蒙堂、選僧堂等,以後又增建觀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又重建。文革期間,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壞。1984年,萬壽寺開始重建,1997年,千手觀音塑成。1996年大雄寶殿建成。萬壽寺又恢復成為江南名剎,佛教聖地。上世紀80年代重修,盛唐時徑山寺有殿宇樓閣數千,僧人3000餘,位尊江南五山十剎之首;南宋時日本僧人將徑山寺禪宗茶道隨佛教典章帶回日本,即今日日本茶道之源。當地產的徑山茶,非常有名,也非常清香。

發展歷史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宋欽宗曾賜“紫衣”和“佛是”之號的宗杲由宰相張浚薦舉住持徑山。宗杲參學先師語錄公案,在徑山提倡“看話禪”為求法入門,其說法“縱橫踔厲,易於接引”,由此道法特盛,史稱他為“劃時代禪匠”。

隆慶元年(1163年)宋孝宗即位,即召見年已78歲的宗杲,賜號“大慧禪師”;當年宗杲圓寂後,又追謚為“普覺禪師”,大慧宗杲遺著甚多,他的弟子蘊聞曾編有《大慧普覺禪師語錄》30卷等,宗杲弟子九十餘人中有不少名僧,如真歇清了、普慈愛蘊聞、佛照得德光等先後在徑山繼席,而都成為佛學研究有素的高僧,南宋之初,宋高宗趙構曾慕名上徑山賞景參佛。

萬壽寺[浙江徑山景點] 萬壽寺[浙江徑山景點]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偕顯仁皇后登徑山時,將徑山改名為“徑山興聖萬壽禪寺”,並親書寺額,撥內帑建千佛閣,由此,徑山寺名聞海參內外,不少名僧上山升坐講法,交流禪宗教觀,特別是臨濟宗楊岐派六蒙庵元聰住持該寺時,佛徒信眾,雲集徑山,日本等國佛徒也慕名前來求法,成為宏揚臨濟宗的祖庭之一。在宋寧宗、宋理宗兩朝期間,相隔不過四十多年,徑山萬壽禪寺連遭火災,三毀三建。如慶元五年(1199年年仲冬,火起龍堂,四百多年建設的寺宇盡付灰燼,幸賴如庵蒙聰享有盛名,經各方募化,“日役千輩“,才於嘉泰元報(1201 年)得以重建。隨後由嘉泰三年(1203年)由顯謨閣直學士樓論撰寫《徑山興盛萬壽禪寺記》,燕於當年連同宋孝宗所書寺額——並勒右立於寺前含暉亭,稱之為“孝御碑”,歷七百九十年,至今亭圮碑殘,古蹟猶存,此後,此後又紹定六年報1233年)、淳祐二年(1242年)二次大火,殿宇盡毀,均由住持高僧無準師範發起募化,先後於嘉熙元年(1237年)和淳祐五年(1245年)重修,但其規模遠非昔比。

徑山萬壽禪寺由於高僧弘法,影響深遠。南宋嘉定年間,評定佛教禪院名剎時,徑山萬壽禪寺被定為禪宗“五山十剎這首“,居靈隱、淨慈、天童、育王之前,由此名揚四海,成為”東南第一禪院”。南宋末期,臨濟宗成批禪僧以亡宋之痛,紛紛東渡日本,在日本佛教界自成系統,臨濟楊岐派自此廣傳海外,成為日本佛教禪宗三大宗派之一。入元以後,徑山寺日漸衰落,元初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七年(1280年),經歷兩次火焚,均由第四十三代住持雲峰妙高全力修復。元末至正元間,又由戰亂,徑山萬壽禪寺再次毀於兵火。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興佛,令各地重建寺院,徵集各僧校點佛經。但此時徑山萬壽禪寺已趨於衰落,雖重建部分寺宇,卻無名僧應召入京。為整頓佛教,明太祖曾命名各地僧徒講習“三經”:《心經》、《金剛經》、《楞伽經》,並命名呆庵普荘(1347——1340年)等到各名山講經,專程來徑山講解“ 三經”。明萬曆年間,高僧紫柏在五台山以明《北藏》為基礎,校明《南藏》,刊刻方冊《大藏經》,因北方寒苦,特移至徑山,而此時徑山萬壽禪寺已經衰落,紫柏等人只能移入徑山寂照庵繼續刊刻,被稱為《徑山藏》(即《明藏》萬曆版)。在此期間,徑山萬壽禪寺大殿出現傾頹,也由紫柏發起邀集富紳集資整修。據史載,清聖祖玄燁崇佛,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起五巡江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他第四次南巡時,順道上徑山,由松沅房僧人白峰世鑒迎駕奏對,玄燁親書“香雲禪寺”四字,改懸寺額。據說,乾隆帝弘曆在六下江南中也曾到過徑山。

徑山萬壽禪寺自法欽開山至民國時期,共歷八次毀建,二次大修,至民國廿二年(1933年)由本沅法師重建,已是第八次重建,但“所復原遠非舊觀”,一次比一次衰落。原有明朝時正德十六房,民國時大多已不復存在,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前後,只剩下妙喜、梅谷、松沅三房。1949年後,徑山萬壽禪寺因年久失修,逐漸傾圮,:文革“時進一步受到破壞,原有寺院蕩然無存。“文革”後,為保護永樂大鐘曾造過鐘樓,並將三尊鐵佛和“歷代祖師名銜”石碑供於鐘樓。1991年鐘樓失火被毀,僅剩寺前宋孝宗御碑,。經海內外佛徒信眾和旅遊者倡議,由政府批准,經佛教協會籌劃,後又重建。

相關傳說

自古以來,飲茶與參禪密切相關。相傳禪宗初祖達摩面壁修煉了九年,有一次竟沉睡了,他醒後十分後悔,割下眼瞼扔在地上,卻長成一株茶樹,達摩摘取茶葉以熱水沖飲後,消除了睡意,完成了面壁十年,修成正果,創立禪宗。此說成為與茶禪相關的傳說。此後,凡佛徒打坐入定,誦經念佛之餘,就以飲茶修身養心,解渴提神,逐漸成為佛門風尚,大凡名山古剎都自植茶供採摘飲用。徑山山高林深,雨露充沛,自古徑山茶就以優質聞名。據《餘杭縣誌》載:“徑山寺僧采俗語雨茶者,以小缶貯送,欽師曾手植茶數株,采以代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與裹山塢,出產都多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出自裹山塢者色青而味薄。”徑山茶產量甚少,但清冽解渴,飲後頗有回味。宋時徑山茶就與天目茶齊各,並列“六品”,被譽為“龍井天目”,意為兼有龍井和天目茶之美。由於以優質茶待客,又逐漸形成為“茶宴”,佛門高僧與來訪者沿圍坐炊具茶具,盤膝打坐,飲茶論經,議事敘景,有時還鑒評茶葉,稱做“門茶”,有時用開水沖泡粉末茶研製飲用,稱為“點茶法”。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辯圓在徑山萬壽禪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種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傳播了徑山茶研製法。

隨後日僧南清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又將“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帶回日本崇福寺,日三僧人讚揚飲茶好處,並著有《吃茶養生法》,而徑山“茶宴”逐漸形成了日本“茶道”。這種“茶道”,本來只是日本幕府高層社會的一種儀禮,公元16 世紀中葉,日本的千里修禪師將“茶道”推廣普及到民間,於是流傳更廣,千利修成了“茶道匠祖”。如今在日本的飲茶的已被公認為文明的表現,出現各種流派,並把“茶道”視為清高的精神享受和禮法教育。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徑山。這種茶文化也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