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

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

莊嚴肅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微、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舉世聞名的景泰藍工藝,都是這位美麗智慧的女子留給國人的瑰寶,可是公眾卻往往因徐志摩而記住她,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 於是顏婧編寫的這本《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打破了這種固定思維,採取新穎的,以建築家、詩人、作家、魅力女人、母親以及至情至性的普通人等身份為切入角度,為讀者展現了林徽因真實動人的一生。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喜愛林徽因的人們,別再糾葛於詩人的愛情了,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些。打開顏婧編寫的這本《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你將看到,林徽因還是一個建築家、作家、魅力女人、母親以及至情至性的普通人。
本書不但糾正了以往林徽因傳諸多史實上的錯誤和小說演繹之類的謬誤,而且還提供了許多第一手珍貴文史資料。
如果你想以某種方式紀念或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林徽因,還是靜靜地打開本書吧!

作者簡介

筆名“衣袂飄飄”,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現居廣東珠海。
倡導新散文創作觀:“在場”、“靈性”、“哲思”,文字既有“溫煦的理性”,又有“輕靈的詩情”,文字樸素、潔淨,又充滿哲理,受到萬千女性白領追捧。

圖書目錄

第一卷 建築學家林徽因:愛上凝固的音樂
第一章 英倫初識建築
第二章 與建築起舞
第三章 建築是全世界的語言
第四章 奏響建築音符
第五章 魂系建築
第二卷 詩人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
第一章 江南水韻:墜入凡間的精靈
第二章 姑母啟蒙:蘭之猗揚揚其香
第三章 志摩影響:平林新月人歸後
第四章 愛的呢喃:你是人間四月天
第五章 傷逝:哭三弟恆
第六章 思辨:病中雜詩
第三卷 作家林徽因:觸摸一絲溫潤
第一章 騙走的童年:與父通信
第二章 我知繡繡心:母親鬱鬱寡歡的背影
第三章 詩意的信仰:悼志摩
第四章 北平眾生相:九十九度中
第五章 病中絮語:雲中誰寄錦書來
第四卷 魅力女人林徽因:三個男人成就的愛情傳奇
第一章 驚鴻一瞥:梁思成初遇林徽因
第二章 康橋絕戀:金風玉露一相逢
第三章 車禍成全:夜深忽夢少年事
第四章 聚散依依:《齊德拉》絕唱
第五章 煙火人生:千年修得共枕眠
第六章 情痴老金:一生一代一雙人
第七章 迷人病妻:與爾同銷萬古憨
第五卷 母親林徽因:萬古人間四月天
第一章 痴迷讀書
第二章 如歌的誦讀
第三章 為自己建的唯一房子
第四章 貧病中的堅持
第六卷 至情至性林徽因: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第一章 與凌叔華:“八寶箱”逸聞
第二章 與冰心:太太的客廳
第三章 與費慰梅:樂莫樂兮心相知
第四章 與林洙: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第五章 與張幼儀:柔情還剩一襟晚照
附錄:
林徽因大事紀年譜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民國三年,清華派遣一百多名學生留學美國。這一舉措,啟迪了國人中的有識之士,他們更加認識到了西式學習的重要意義,從此,國門漸次打開,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文化意識在進步學人中逐漸形成思潮。
時逢1920年暮春,一艘由上海到法國的郵船Pauliecat正航行在煙波浩渺的大海上。一位白衫藍裙的少女靜靜地佇立在甲板上,任愜意的海風吹拂,迎接著黎明的第一束曙光。她極目遠眺,望向無邊無際蔚藍的大海,海天相接之處一輪紅日正噴薄而出,林徽因頓覺心曠神怡,視野從未有過如此開闊。她的耳畔迴響著父親的諄諄教誨:“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那時“國際聯盟”創立。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作為“國際聯盟中國協會”的發起人之一,理所當然成為協會的領袖人物。他被派往歐洲訪問考察,並要常駐倫敦一年。開明的父親毅然決定攜長女林徽因前往。此時的林徽因出落得亭亭玉立,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白蓮。她已經在北平英國教會創辦的培華女子中學就讀四年,不僅會英文,而且談吐優雅,舉止大方,是父親最親密、最知心的朋友和助手。都說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情人,對林徽因來說,真是最好的應驗。以聰明伶俐的女兒為傲的父親,不僅僅希望女兒在國內出類拔萃,更寄厚望於愛女能在更廣闊的天空自由翱翔。
“是的,父親,此次隨您歐洲行,開闊的不僅僅是眼界,還應該是我的胸襟。”林徽因一遍遍琢磨著父親的話,不由在心裡暗下決心:此行定不辜負父親的慈愛和期望。
林徽因最引以為傲的當然也是父親。
熟識他們的人都說她和父親長得極像。的確,她曾偷偷拿著父親的照片和自己對比:高而闊的額頭、略含憂鬱的眉宇、明亮清澈的眼睛,還有高高的鼻樑、薄薄的嘴唇,甚至連舉手投足的神態都是那么相似,眼神中都透著幾許執著和率真。俊朗儒雅、才華橫溢的父親,從小就讓小林徽因敬重有加。
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更工書法,中南海的新華門匾額即是父親的手跡。林長民英語、日語都說得流暢自如,素善辭令,雄辯起來更是滔滔不絕。擔任外交委員會委員的他,為國為民厘定學則,革除積習,成天都在外奔波忙碌,難得在家享受天倫之樂。這次遠遊能與父親朝夕相處,林徽因心裡盛滿了幸福和溫暖。當然,對於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她,出發時,唯一需要的,不過是一顆好奇、開放的心靈。
林徽因與父親所乘郵船航行到地中海,恰逢五月四日那天,同船赴法勤工儉學的一百餘名愛國學生在船上自發舉行“五四運動一周年紀念會”。1919年的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有學者指出,“這個新政治是從對政治的拒絕中、在‘思想戰’的硝煙之中產生的。文化和倫理居於新政治的核心。這是現代中國的第一輪‘文化與政治的變奏’,我們將在‘短促的20世紀’一再聽到它的迴響。”
林徽因早聽父親說過,巴黎和會之際,正在巴黎的梁啓超用電報快速告知時任外交委員會成員暨事務主任的父親,日本將繼德國之後仍享有霸占青島的特權。正是父親在1919年5月2日《晨報》上披露了巴黎和會上段祺瑞和日本的密約,文章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最後號召:“國亡無日,願合我四萬萬眾誓死圖之!”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林徽因激動地看見父親站在高高的甲板上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吾人赴外國,復宜切實考察。若預料中國將來必害與歐洲同樣之病,與其毒深然後爆發,不如種痘,促其早日發現,以便醫治。鄙人亦願前往歐洲,以從諸君之後,改造中國。”(見《時事新報》六月十四日刊載的通訊《赴法船中之五四紀念會》)父親的宏願何嘗不是他對女兒的殷切期望?小小年紀的林徽因再次深深領悟到父親攜自己出國的初衷。
五月七日郵船順利抵達法國,父女轉道去英國倫敦,先暫時入住Ronland旅館,後租倫敦西區阿爾比恩門二十七號定居下來,時值歐洲各學校的暑期,於是八月上旬林徽因隨父親漫遊了歐洲大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人在旅途,人生如旅。
林長民深曉欲了解世間不熟悉的風景,欲體會世間萬物於生命的啟示,最有趣、最生動的方式莫過於旅行。或純粹休閒形式的旅遊,或政務形式的觀光,不同方式的旅行,它們都可以給予旅行者不同文化的薰陶,並從中獲得值得珍惜的人生體驗。
P4-6

後記

不承想,從最初朦朦朧朧的一種願望,到忽一日一本書付梓,其間歷經了二十多年的漫漫時光。
第一次聽到林徽因的名字,還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我還是大學裡中文系的一名學生。一次偶然的機會,聆聽一位老教授的《現代詩歌賞析》課程。講台上,兩鬢斑白的老教授侃侃而談,有句話倏爾鑽入我的耳膜:“徐志摩的很多情詩其實是寫給一個叫林徽因的民國女子的……”徐志摩為何要給林徽因寫情詩?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戀情?林徽因又是怎樣的一位民國女子?……好奇的心弦被輕輕撥動,如溪水般叮叮咚咚響徹不停,但老教授卻戛然而止,絕口不提了。這多少又有點讓我怏快。
唯那份關於林徽因的好奇感,卻一直綿延至我參加工作以後。林徽因,一個謎一樣的名字讓我充滿了無限的遐想。
習慣於逛書店的我,忽一日發現市面上有了林徽因的傳記。我讀到的最早的關於林徽因生平的作品,是1993年初版的《一代才女林微因》,作者是曾任《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的林杉。此後,只要是看見涉及林徽因的書籍,我便特別上心。不是去書店買來珍藏,便是去圖書館借來細細品讀。尤其是南通大學陳學勇教授於2004年11月出版的《林徽因尋真》更是讓我如獲至寶,不知不覺間,我即成為林徽因事實上的忠誠冬粉,興許還是“最粗”的那根冬粉!
從此,愛好在文學中塗鴉的我,便開始長期專注於介紹林徽因生平的所有文字,並利用網路和電腦,分門別類地收集和整理了與林微因有關的大量史料,尤其是對一些尚未成定論的“史實”,隨時記下自己的某些見解和看法。從自己的那些雜亂的讀書札記中,也陸陸續續整理出了不少有用的素材,但從沒想過會寫出一本書來。更多時候,只是林徽因的魅力使然,總覺得她是一位特別有故事的女子,而對林徽因的深深的敬仰,則真真切切長駐在了我的心田。
機緣在一個初春的周末悄然而至,那天意外接到漂牛賢弟的電話:“姐姐,有沒有興趣寫民國名人傳記?”接著,他列舉了一長串民國名人的名字,其中“林徽因”三個字一經響在我的耳邊,便迅即對我產生了磁石般的引力。一位極富內涵的民國才女的形象,即刻占據了我的腦海。我略一沉吟,回話:“嗯,我試試看吧!”
自此,我的全部業餘時間,差不多全都交給了家裡的那台電腦和全市最大的圖書館。雖然曾有兩本散文集出版,但於人物傳記還是初次嘗試。於是,我開始著手準備詳細的寫作提綱。所幸,對於寫作最缺時間的我,每年都能從寒假、暑假獲得比較集中而充分的寫作時間,特別是在寫作尾聲,日子又恩賜了我一段自由支配的暑假時間。在接近完稿的最後兩個月里,我幾乎過著“茶飯不思”的日子,心中時時刻刻被一位民國女子的燦然和美麗所填滿。在電腦前,我經常一坐下來就是五六個小時,有時靈感來了,便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不吃不喝,埋頭撰寫,連父母喊我吃飯,我都渾然不覺。常常是,等我走出書房時,手腳都是僵硬的。因長期伏案勞累,我的頸椎嚴重受損,最要命的是舌尖一度麻木,味覺失靈,給我搭脈的老中醫說是勞累過度所致。什麼叫嘔心瀝血,我算是有了真切的體會。但累只是表象,心底的那份愉悅感,卻是不可言狀的。
初稿終於在2013年的7月底完成,交稿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了。我給自己預留的最後修改書稿的時間也只有一個月。恰好期間,文友江蘇運河中學的黃立傑老師攜一位全國知名的語文特級教師來特區“南巡”,我自然該盡地主之誼。閒談中,他獲悉我正在寫關於林微因的傳記,甚是欣喜,原來,他也是林徽因的景仰者。一直擔任校報主編的他,自告奮勇,願意幫我閱稿。在他看完了第一章後,得知他將要參加駕駛證的路考,我不忍心白天揮汗練車的仁兄,晚上還要為我的書稿操心,遂囑其一心準備路考,莫要再為我的書稿繼續分神。
但在我潛心埋頭於書稿的修改和潤色時,還會不時去想,請誰當我這本書的第一讀者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女人。同樣身為教師的閨蜜張曉萍女士,應該是合適的人選。曉萍姐在文字中也經歷過不少磨礪,其在意外患眼疾的情況下,堅持閱完這本書稿,而且還提出了不少極為中肯的建議,這於提高這本書的成色,頗有幫助!曉萍姐還提議在作品上架之前,多找幾位讀者看看,儘量傾聽他人的意見。女兒極力推舉她的零石姐姐,愛好文學的零石也是我多年的摯友,知母者莫如女,母女之間的想法不謀而合。隨後,零石便在百忙之中,幫我耐心地整理文稿,並儘可能地把凌亂的書稿重新加以細緻的排版,讓我從中獲得更為清晰的文字感覺。此外,零石對我的文字也提出了一些不無裨益的建議。未了,她倆的意見驚人的一致:“還是再找一位專業人士幫你看看稿吧!”
她們所謂的“專業人士”,其實,早存在於我心裡。我比誰都清楚,他,是最合適的!可是,也只有我最清楚,不久前,他才看完了我的第二本散文集的書稿,恐怕連氣都還沒有喘勻呢!在那本長達17萬字的書稿上,遍處皆是他用紅色字型所做的記注,同時,還有不少用深黑色字型所表達的幾近“苛刻”的意見和不乏尖銳的質疑。其實,我與他,不過是普通文友,甚至連面都未曾晤過,他何以如此用心?按他自己之所日:“對我,看字是一種樂趣!”
如果再貿然請他讀稿,我是否“得寸進尺”,太過“貪婪”了呢?但終因從書稿的質量著想,我再次怯怯相求。哪知,仁兄略一遲疑,仍又應允,這讓我喜出望外。於是,在炎熱的夏日,仁兄,又開始日以繼夜地為我的這本書稿潤色,其閱讀幾近達字斟句酌,是凡書中出現的重要的歷史概念,均在可查的資料範圍內,一一求證,以甄別所涉情節和人物的真偽……
中秋節前夕,我和弟子們正在海邊賞月,仁兄發來了信息:“既然答應了看稿,就會履行自己的承諾,盡力把事情做好,雖沒十全十美,但一點也不草率。書稿已讀畢,我可以輕鬆過中秋了。”這位仁兄,不草率到什麼程度呢?其告訴我,有次早上,他腦子裡突然跳出“北京”兩字,隨後便立即通過文檔自身的識別方式,發現了我的書稿後三章中,有30多處出現了“北京”,且其中大部分系“北平”之誤,他決定再回頭看看書稿的前三章,估計其中也有這個問題。
讀到這裡,你或會自然想到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司看字的業內人士?非也,他的飯碗和文學絲毫無涉,但稱其是一介學究,一點不假。此仁兄即我的文學論壇文友“和和”先生。近十多年來,和和作為活躍於網路的自由學者,在紙媒和網路上,留下了不乏人文情懷的百餘萬字的作品。看稿,於他也不過是隨緣遣興而已。
2014年4月1日,是林徽因59周年忌日,而2014年6月10日,則是林徽因110周年誕辰。我期待著這本《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能為一代民國女傑之在天之靈送去我的一份虔誠的祭奠。當然,倘書中所注入的那些出自於我內心的真情實感,能夠獲得來自讀者的共鳴,我自當欣慰。
最後,誠摯感謝漂牛賢弟以及他所帶領的優秀而專業的團隊,感謝他們為拙作上架所做出的諸多努力!感謝和和先生、張曉萍女士、零石女士以及黃立傑先生!感謝他們的默默相助!正是由於他們辛勤看稿,賜我珠玉,從而使本書增色許多!當然,還得感謝年邁的父母、懂我的丈夫和知心的女兒!我深知,我的家人為這本書的早日面世,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全力支持我,這無私的愛,會終生留在我的心底,成為一道溫馨的人生風景。
特別說及,江蘇美術出版社為我這本書的出版提供了諸多的方便,這兒特向貴社表示由衷的謝忱}
仍不忘說及,此書成稿涉及了大量的文獻記載和歷史資料。付梓之際,對書中所援引文字的原創者,一併致以衷心感謝!由於資料冗雜,致所引用的部分文字,或未及一一註明出處,於此遺憾,也表示我深深的歉意!
顏婧 於癸巳年中秋 珠海靜園

序言

悲情才女林徽因
驀然回首,曾有“民國第一才女”之稱、“一身詩意千尋瀑”的她,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半個多世紀了。雖然她的一生如此短暫,但在這個缺乏才女而盛產“超女”的時代,林徽因仍然綻放出無人替代的美麗而耀眼的光亮。
無疑,才女大多是悲情的。
曾作《胡笳十八拍》《悲憤詩》,能詩善歌,通曉音律,聰慧靈逸,而“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的蔡文姬是如此。
出身於士大夫家庭,18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被人譽為“神仙眷侶”,而又“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是如此。
成長在新舊變動中,處於潮頭的書香世家,“從小得到優越教養,在中西領域之間、文化之間……都是去來自如”,文理相通,“多少帶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林徽因的人生是悲情的。
作為一名書香世家走出來的大家閨秀,林徽因自幼生活環境優越,又受得天獨厚的親職教育和教會學校教育,但是,同樣也有普通人成長的陣痛和新舊交替時代家庭生活的痛楚。童年的她,“愛自己的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自己的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她以長姊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的人際關係卻在精神上深深傷害過她”。身為林家長女又早慧的林徽因,過早地獨立承擔起原本不屬於她這個的年齡的責任,她更早地進入成人世界。僅有13歲的她,就以長姐的身份來照顧同父異母的弟妹和生病的二娘,還兼顧家中搬家等諸多事宜。
1925年,其父林長民突然遇難離世後,一夜之間,身在大洋彼岸留學的林徽因就從令人羨慕的大家閨秀成為了一個家道中落的失怙孤女。留學國外,遠離家鄉和親人,又遭逢家庭不幸,當時林徽因不過21歲,作為長女,她卻必須迅速地成長和擔負家庭的責任。
林徽因的一生縱然多姿多彩,但總體而言,總是艱辛多於幸福,疾病與戰亂消耗了她太多的寶貴時間。她曾經感慨道:“日念平白吃了三十多年飯,始終是一張空頭支票難得兌現,好容易盼到孩子稍大,可以全力工作幾年,偏偏碰上大戰,轉入井臼柴米的陣地,五年大好光陰又失之交臂。近來更膠著於疾病處殘之階段,體衰智困。”她在《秋天,這秋天》寫道:“悲哀,歸根兒蒂結住/在這人生的中心!”
林徽因的事業是悲情的。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林徽因也是一位獨樹一幟的作家,她在推動新月派(特別是後期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貢獻頗多,同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單就創作的絕對數量而言,林徽因無疑是低產的作家,文學也從不是她的主業。林徽因常常在靈感一至,揮筆寫下後便束之高閣,朋友們不向她索稿,她是輕易不發表的。她的一生中,寫過的東西遠比發表過的要多得多;戰亂又帶來了文稿的遺毀,佚失的文字遠比保留下來的多得多。林徽因生前作品沒有結集過,保存到今天的文學作品不過有詩歌60餘首,小說6篇,散文10餘篇和一部完成了三幕的話劇。
曾有“萬種風情無地著”的浪漫才子——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曾說:“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林徽因從不缺優秀詩人的才華,在20世紀30年代的北京文藝圈裡,林徽因聲名遠播。但她畢竟不是一位專業的文學創作者,她的專業是建築學,從事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僅僅是她的業餘愛好。但是這並不妨礙她對文學的熱愛和參與的熱情,她正是以“愛好者”的姿態介入到“圈內人”的活動當中。具有悲情意味的是:如果她全力從事文學創作的話,她也許會超過同時代的冰心或張愛玲,令人扼腕嘆息。
再說她的建築專業吧。林徽因早在16歲在英國倫敦聖瑪麗女子學院讀書期間,她便確定建築是她一生追求的事業,那是一種把藝術創造和人的日常需要結合在一起的工作。“回中國以後,她輕易地引導梁思成走上同一條路。”1924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讀建築,可是建築系只收男生,她只好在美術系註冊。她沒有就此妥協,經過努力,她當上了建築設計課的輔導員、建築設計教授的助理,並和梁思成一起上建築課,創造儘可能多的機會學習建築,日後成為著名建築師的哈貝森曾誇讚他倆的建築圖作業簡直“無懈可擊”。
1927年,林徼因和梁思成雙雙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她以高分拿到美術學士的學位,梁思成拿到建築學士學位後繼而拿到碩士學位,隨即受邀回國創辦瀋陽東北大學的建築系,該系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兩所建築學訓練中心之一。
後來,林微因與梁思成對中國建築的大量科學調查研究成果,一起揭示了中國建築在結構、設計、施工、形式和裝飾等方面的內在規律,成為中國建築歷史和理論研究學科的奠基者和創立者。雖然林徽因在中國建築史上擁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地位,但是,她充當的主要角色還是梁思成的助手。正因為如此,才有吳良鏞院士緬懷林徽因時的這一問“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門廳里,要不要在梁先生塑像旁補上林徽因先生的像?”
作為接受一流教育的建築師,林徽因和梁思成可謂生不逢時,戰亂只會造成對建築物的破壞,根本就很少有“建築”機會,創造不朽名作。因此,他們只能成為建築史家(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考察古建築)、建築教育家,或者參與校徽、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設計(當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或者充當古建築文物的保護人,就是沒有留下建築名作。這是林徽因以及梁思成的時代悲哀,也是他們建築師的專業的悲情。為何在京西八寶山公墓,梁思成親自給林徽因設計的墓碑上只有七個字:“建築師林徽因墓”,這或許從他們的專業悲情方面能夠找到另一種詮釋。
林徽因的愛情是悲情的。
林徽因一生同三個優秀男人的愛情與糾葛可謂家喻戶曉。現在有人這么描述:
一個是與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傷片,浪漫詩人對她痴狂,並開中國現代離婚之先河;一個是和梁思成這個名字並置在一起的婚戀正劇,建築學家丈夫視她為不可或缺的事業伴侶和靈感的源泉:另外,還是一個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場,邏輯學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時間“逐林而居”,將單戀與懷念持續終生。
箇中幸福、矛盾和悲情,只有林徽因自己能體味和感知:
“當我去了,還有沒說完的話,/好像客人去後杯里留下的茶:/說的時候,同喝的機會,都已錯過。/主客黯然,可不必再去惋惜它。/如果有點傷感,你把臉掉向窗外,/落日將盡時,西天上,總還留有晚霞。/……一切小小的留戀算不得罪過,/將盡未盡的衷曲也是常情。/……你原諒我有一堆心緒上的閃躲。/……但原諒吧,我的話永遠不能完全,/亘古到今情感的矛盾做成了嘶啞。”
“算做一次過客在宇宙里,/認識這玲瓏的生從容的死,/這飄忽的旅程也就是個——/也就是個美麗美麗的夢。”
不管怎樣,林徽因,是一個永遠不會被人們忘卻的名字,或許恰恰是因為她的“跨界”與悲情。
2014年,是林徽因誕辰110周年。本書作者這樣評價她:“林徽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代傑出的知性女人:林徼因,一位集才氣、美質和傲岸於一身的民國女子!人間四月芳菲盡,那是一個唯美而動人的傳奇故事:四月芳菲林徽因,那是一個被高山流水所永遠吟誦的不朽靈魂!”
我不是林徽因的冬粉,也不是林徽因的專門研究者。以上文字只是讀了顏婧的作品後,即興而作。要想以某種方式紀念或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林徽因,還是靜靜地打開《萬古人間四月天最暖不過林徽因》一書吧。
李家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