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是遼寧境內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共有大小石16個。西區9窟,分上下兩層,上層有3窟,下層有6窟,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系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禳災所建。東區有7窟,建於北魏景明三年,是尉喻契丹使韓貞等人為祈福修建成的私窟。
建築風格
西區的9個石窟中,上層的三個小窟,即七、八、九號窟已經風化,下層的一、五、六窟規模較大。第一窟保存較好。有窟門三座,高二米,窟頂高五米,平頂方形,長約七米,石窟正中有方形石柱直通窟頂,每面鑿有佛龕兩層,下層佛龕中的雕像為後人的作品。尖拱上的佛像、人像、化生童子刀法有力,形象生動,都是北魏時期的作品。窟頂雕有飛天,窟門內部頂上雕有三行坐佛,外部頂上雕有佛龕,內有佛像。窟內石壁上也鑿有佛龕,窟的四角,刻有四大天王像。第五窟的題刻手跡乃是平東將軍元景在公元499年造崖時手書其上的,是重要的史料,並被清末的康有為評為“元魏諸碑之極品”。
東區七個石窟當中,第六窟所遺石刻作品最多,有釋迦牟尼坐像、千體佛像、文殊問答佛、百戲造像等。五窟所存的《韓貞造像題記》,記載了建窟始末,是研究東區石窟的重要史料。東區石窟的山頂上有一座圓柱形小塔,名為“文峰塔”,是明成化十年(1474年)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驃騎將軍王鍇為他的母親吳氏壽日祈壽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