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靈寺

歷史記載

據【光緒】《重修皋蘭縣誌》載,萃靈寺明肅藩建,同治間毀。那么它始建於何時?史志失載。它不可能建於明初,因為當時明朝剛征服飽經戰亂的隴右,人口稀少,經濟凋敝,而且殘元鐵騎不時侵擾,肅王無力修建寺院。晚明也不可能,因為當時肅王已無權力,只能躲在肅王府里享樂,同時因官府橫徵暴斂,導致到處農民起義,無暇修寺。因此,萃靈寺最有可能是在政治、經濟相對平穩的明代中葉修建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肅府所撰《重修龍泉寺記》謂:“洪惟我朝,以聖道治天下,薄海內外鹹歸於倫理之中,至於釋教而亦不廢焉者,蓋不沒其為善之本意耳。噫!世之事佛者,夫人秉彝好德之良心也。使其以事佛之心,而為好善之心,勤循天理,而不間以人偽之私,則事皆為善,而積有餘慶矣。”
萃靈寺毀於同治間之戰火,其後重建,但具體年代失考。據宣統元年(1909年)皋蘭縣知縣賴恩培所編《甘肅省蘭州府皋蘭縣地理調查表》中《皋蘭縣東鄉地理調查表》載:黃家莊位於縣城正東,上五營正西,離(蘭州)城50里。有居民24戶,共165口。村內有萃靈寺、白馬廟各一宇。蒙養學堂一所。這說明宣統時萃靈寺已復建。據當地老者說,至民國初年,還在建大殿、戲台,由士紳談可模捐資。

景點介紹

萃靈寺坐北朝南,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前殿,內塑四大金剛,亦即四大天王,分持琵琶、寶劍、龍、傘,用以護法;東西鐘鼓樓;中殿,五間,塑接引佛,以引導眾生入西方淨土;戲樓,兩層五間,面對正殿,逢年過節為佛祖唱戲;正殿,五間,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東西兩側為廂房。寺院規模宏大,主次分明。50年代,寺院建築多被拆除,惟有前殿梁架尚存,改為他用。
山門以南是官渠,正是當年肅王出資為邸娘娘所開水渠,引苑川河以灌溉她的脂粉田。明代覆滅,朱氏皇權灰飛煙滅,邸娘娘渠則變為官渠了。朱氏萃靈寺亦由民間供養。再南則是長楊垂柳掩映的苑川河,河水充沛,白鷺飛舞。河兩岸是一望無邊的膏腴水田,多種水稻、菸葉。河邊修渠引水,建有水磨坊。水擊輪轉,磨麥成面。婦女沿河洗衣,儼然江南魚米之鄉。
正因為這一帶自然環境優美,物產富庶,方能供養偌大的萃靈寺,維持幾百年的佛事活動,香菸繚繞,晨鐘暮鼓,誦經不已。並且,在同治時焚毀後,不幾年得以重修,佛光重照。抗戰時日寇轟炸蘭州,蘭園國小遷入寺內,繼續教學。1940年蘭園國小遷回蘭州,當地紳士施周丞先生倡導捐資興辦萃英國小,進駐萃靈寺,並題寫校名,鐫為磚額,招收當地兒童入校學習。1945年改為公辦萃英國小,一直延續到如今的萃英學校,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是肅王建萃靈寺所未曾想到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