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3年3月19日,菲利普·羅斯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 ,1946年到1950年間在威考希克中學讀高中。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有關歐洲移民的史料,並且深入了解了哈德遜河兩岸的移民情況。這為他後來在作品中寫下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
1950年,他在紐瓦克羅特格斯學院註冊讀大學。翌年,他為擺脫紐瓦克狹隘的地方主義和抱著去看看美國其他地方的心理,又轉到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乃爾大學就讀。在這所大學學習期間,他幫助創建並參與編輯了《其他等人》(EtCetera)雜誌。羅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哲學,或類似的東西》(Philosophy,Or Something Like That,1952)就發表在這份雜誌上。
195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55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參軍,但因在訓練中背部受傷,又被退了回來。此後,羅斯又回到芝加哥大學攻讀英語博士學位。1957年,因某種原因,他放棄了學業。
到1957年為止,羅斯一共發表了七部短篇小說,其中有兩篇獲獎。隨後,他獲得霍頓·米夫林文學研究基金和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的資助,於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再見,哥倫布》(Goodbye,Columbus,1959)。
從1960年起,羅斯開始在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任教。 同年憑藉《再見,哥倫布》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1962年,他到普林斯頓大學做住校作家。同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隨波逐流》(LettingGo,1962)。
1970年,羅斯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 1998年,憑藉《美國牧歌》獲得普利茲文學獎。
進入21世紀以來,羅斯筆耕不輟,接連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如《人類的污點》(The Human Stain,2000)、《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2001)、《反美陰謀》(The Plotagainst America,2004)、《退出的幽靈》(Exit Ghost,2007)以及“報應系列”中短篇小說(《所有的人》(Everyman,2006)、《憤怒》(Indignation,2008)、《謙恭》(The Humbling,2009)、《報應》(Nemesis,2010))。除小說以外,羅斯還出版了文集《閱讀自己和他人》(Reading Myselfand Others,1975)以及其他許多評論文章和短篇小說。
2005年,《紐約時報·書評周刊》請200位作家、評論家、編輯等文壇重要人物推舉“過去25年來出版的最優秀的一部美國小說”,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說中,菲利普·羅斯的作品占了6部。 同時羅斯成為第三位在世時被收入“美國文庫”出版作品全集的美國作家。 2007年,羅斯獲得首屆索爾·貝婁獎。
2012年,79歲的菲利普·羅斯宣布封筆,這意味著2010年出版的《復仇者》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
2014年5月29日,羅斯宣布全面退出公共活動,不再出席公開的活動,也不再接受媒體的採訪。
當地時間2018年5月22日,菲利普·羅斯去世,享年85歲 。
個人生活
羅斯的父親赫曼·羅斯信仰正統猶太教,他從加利西亞移居到美國後,曾從事過多種低收入的工作。後來,他開辦了一個家庭製鞋作坊,但是沒有做多久,就因經營不善倒閉了。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他有幸在一家城市人壽保險公司謀到一個推銷員的職務,使全家人得以渡過難關。菲利普·羅斯的母親貝斯·芬考·羅斯細心照料丈夫、孩子。
羅斯的第一任妻子是瑪格麗特,兩人於1963年離婚,羅斯為此付出了大筆的撫養費。1968年,瑪格麗特死於一場車禍。羅斯小說中很多女性形象的靈感來源於她。
羅斯的第二任妻子是英國女演員克萊爾·布魯姆,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相戀,於1990年結婚,1995年離婚。
主要作品
小說作品 | 原著名 | 原著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再見,哥倫布 | Goodbye, Columbus | 1959 | |
放任 | Letting Go | 1962 | |
她是好女人的時候 | When She Was Good | 1967 | |
波特諾的抱怨 | Portnoy's Complain | 1969 | |
我們這一幫 | Our Gang | 1971 | |
乳房 | The Breast | 1972 | |
偉大的美國小說 |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 | 1973 | |
我作為男人的一生 | My Life As a Man | 1974 | |
情慾教授 | The Professor of Desire | 1977 | |
鬼作家 | The Ghost Writer | 1979 | |
解放了的朱克曼 | Zuckerman Unbound | 1981 | |
解剖學課 | The Anatomy Lesson | 1983 | |
被束縛的朱克曼 | Zuckerman Bound | 1985 | |
反生活 | The Counterlife | 1986 | |
事實:一個小說家的自傳 | The Facts: A Novelist's Autobiography | 1988 | |
欺騙 | Deception: A Novel | 1990 | |
遺產:一個真實的故事 | Patrimony: A True Story | 1991 | |
夏洛克在行動 | Operation Shylock: A Confession | 1993 | |
安息日的劇院 | Sabbath's Theater | 1995 | |
美國牧歌(“美國三部曲”之一) | American Pastoral | 1997 | |
我嫁給了共產黨人(“美國三部曲”之二) | I Married a Communist | 1998 | |
人性的污穢(“美國三部曲”之三) | The Human Stain | 2000 | |
垂死的肉身 | The Dying Animal | Vintage International | 2002 |
反美陰謀 | The Plot Against America | 2004 | |
凡人 | Everyman | 2006 | |
退場的幽靈 | Exit Ghost | 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 | 2007 |
憤怒 | Indignation | 2008 | |
羞辱 | The humbling | 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 | 2009 |
復仇者 | Nemesis | 2010 |
文論散文集 | 原著名 | 出版時間 |
讀我自己的作品及其他 | Reading Myself and Others | 1975 |
隨談錄 | Shop Talk | 2001 |
主要作品參考資料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刻畫主人公在個體與社會衝突中面對性的困惑,是羅斯性愛主題創作的開始。性愛,在這裡不是男女雙方愛情的結晶,而成了一種發泄內心苦悶的手段與工具。羅斯接著通過描寫性的泛濫、尤其是三角戀愛來繼續探索性愛主題。三角戀愛,從一般的社會倫理規範來說屬於不正常的戀愛關係,但它本身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體性愛理想與社會準則的衝突。當作家把這種矛盾納入整體的社會中時,便表現出對倫理道德的拷問。羅斯最後以描寫性的終結完成了對性愛主題的思索,倫理規範與本能天性的矛盾、自然欲望與情感需求的衝突盡在其中。
從性的困惑到性的泛濫,再到性的終結,其中包含著作者對性愛主題的沉思,也顯示了作者對性愛所帶來的倫理問題的拷問,這種對理性與情感、社會規範與人性本能的高度關注,是羅斯小說豐富內涵的體現,也是作者對包含猶太民族在內的整個人類生活的深刻反思。
反叛是猶太人對傳統的一種反思與抵抗,在《聖經》中是猶太先祖對上帝的背離,如今它已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特質品性。如果說貝婁等猶太作家在小說中更多地體現了對猶太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緬懷,那么羅斯則以莫大的勇氣揭露了猶太文化中的不足與醜惡,體現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背離與反叛。羅斯刻畫的反叛意識集中體現在猶太社會中個人與家庭、自我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父輩與晚輩之間複雜的倫理關係和道德衝突。當其他猶太作家竭力保持傳統的身份意識與自我意識時,羅斯則站在另一個方向消解傳統的核心問題,以一種喜劇的色彩挪榆最為嚴肅的身份問題。
在這些充滿反叛意識的小說里,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衝突,它們代表了羅斯對猶太傳統的逆向性認知及反駁。這也正是他受到許多來自猶太社會內部的批評的原因。
羅斯所刻畫的反叛意識,是一種文化的反叛,它昭示的是猶太文化變革中的矛盾與衝突。宗教、家族觀念與普通個體的矛盾,集中體現在家庭中晚輩對父輩的反叛與抗爭。
除了性愛主題下的倫理拷問和反叛意識里的道德衝突,羅斯對生存與死亡問題也進行了長期的思考,生存處境下的命運反思成了他小說創作的另一重點。羅斯不斷地探索當代美國社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個體生存境況,也逐漸突破和超越時代的局限,將視野拓展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現狀,以不懈的努力探尋人類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羅斯對人性的異化進行了深刻的描寫,不斷探索著新一代猶太人的種種變態心理與行為,這實質是對猶太文化與異質文化在整合過程中所產生的異化現象和自我命運的深刻反思。
正是由於羅斯對倫理道德極為關注,他認為小說創作的任務就是重新審視這種經典的文學樣式並給予它合適的地位。羅斯的小說創作有著嚴肅的倫理道德指向,它突破了種族和環境的局限,在演繹猶太文化在異質文化中的發展與擅變,刻畫猶太人在他者的國度里流浪、漂泊、受難以及陷人難以實現自我解放的困境的同時,也在詮釋整個社會的倫理環境和人類的生存處境。
藝術特色
創作分期
羅斯的創作,從藝術手法流變的一側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9年到1969年。這10年中主要的作品有《再見吧,哥倫布》、《放任》(Letting Go ,1962 ) ,《當她順利的時候》(When She was Good ,1967)和《波特諾的主訴》 ( Portnoy' s Complaint , 1969 ),這段時間基本上處於藝術上的現實主義階段。
第二階段為整個1980年代,這10年中的代表作品有《我們這一夥》(Our Gang ,1971)、《乳房》(Breast ,1972 )、《我作為男人的一生》(my live as a Man,1974 )以及1977年出版的《情慾教授》(The Professor ofDesire)等,這段時間羅斯的創作以模仿現代主義風格為主。
最後的第三階段即以《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 ,1979)為轉折,走向了後現代主義實驗寫作的階段,其風格更趨多樣,甚至打破常規,雜揉各派,自出機杼。
語言
羅斯的作品可以說是一個豐富的語料庫,他小說中的敘述語言多為標準的美式英語,小說中的各類人物在家中使用意第緒語,大城市喧鬧的街上常聽到的美國俚語 ,以及猶太宗教儀式上使用的希伯來語。羅斯的語言俏皮而又不傷風淮,嘲諷而不露刻薄,來自街頭和猶太家庭的笑話,完全融入了場景和人物的行動中,他們的對話語言簡短,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美國猶太民族的風俗畫。例如在《波特諾的怨訴》中波特諾內心壓抑的性愛需求噴涌而出,他躺在醫生的診床上滑稽說笑,即興話語與誇張的語言中摻雜了各种放肆言辭,他還把那些交往過的美國女人冠以侮辱性的綽號。羅斯嬉笑怒罵的語言最大程度呈現出所描述世界和人物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而再現他所生活世界混雜性的文化特徵。
其次,羅斯用遊戲的方式處理嚴肅的主題,從而起到對較為敏感而嚴肅的主題進行解構的目的。羅斯把老一代猶太人認為不應登大雅之堂的話題或不應展現在非猶太人面前的“醜事”都寫進了他的作品,並給予了大膽的嘲諷,如猶太男人的偷情、猶太人宗教信仰的虛偽性和猶太人善於鑽營取巧的性格等,表現了猶太人也是普通人的一面。羅斯筆下的美國猶太人,完全不同於人們心目中洛守成規、循規蹈矩的美國社會的猶太公民,顛覆了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苦心經營的優良社會形象,揭開了猶太團體默認的“不應敘述之事”。
獲獎記錄
文學類 |
|
參考資料
人物評價
許多作家需要終其一生刻意追求的那些東西:獨特的聲音、穩妥的節奏、鮮明的主題,菲利普·羅斯似乎馬上就全部得到了。 (美國文學評論家歐文·豪評)
羅斯屬於猶太道德主義者的行列,但他卻以猶太性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渾厚的猶太道德經驗邁向人類內心世界普遍存在的兩難境地。 (文學評論家索羅塔洛夫評)
菲利普·羅斯是一位猶太作家,不是因為他自認為是一位猶太作家,或者因為他人把他視為猶太作家,而是因為他用一種小說家講述他感到親切的事情那樣,寫出了一些名叫朱克曼、愛潑斯坦、凱佩史、他們的母親、他們的生活、他們生活中的溝溝坎坎。” (美國文學批評家阿哈榮·阿佩菲爾德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