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羽王龍化石

華麗羽王龍化石

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該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適應白堊紀早期的寒冷氣候。

簡介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遼西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帶羽毛恐龍,該恐龍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

. .

.

它發育出原始的絲狀羽毛可能是為了適應白堊紀早期的寒冷氣候。最新一期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

華麗羽王龍化石標本

發現於我國遼寧省西部北票市的早白堊世地層中,它生存的年代距今大約1.25億年,屬於一種新的暴龍類恐龍。主要特徵包括大型頭部、中等長短的前肢、軀體較瘦、腿很長。研究人員認為,成年的華麗羽王龍體長8米左右,臀高2.5米,體重大約1.4噸,比已知最大的帶羽毛恐龍意外北票龍要大40倍。因此華麗羽王龍當之無愧地成為已知體型最大的帶羽毛恐龍的代表。同時,這種食肉恐龍也是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迄今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華麗羽王龍標本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過去十多年,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它們使科學家們相信羽毛並非鳥類所特有的結構,許多小型恐龍也具有與鳥類相似或更加原始的羽毛。而華麗羽王龍的發現,說明羽毛並非只出現在體型較小的恐龍身上,一些大型恐龍同樣具有羽毛。
華麗羽王龍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簡單的絲狀物,代表了一種原始的羽毛類型——這種結構類似於小雞身上的絨毛,而與鳥類的體羽有所區別。華麗羽王龍體型龐大,顯然這種原始的絲狀羽毛無法使其具有飛行能力——科學家推斷,這些原始羽毛可能是用來保溫的。
然而,白堊世氣候炎熱,體型較大的恐龍具有較小的相對表面積,並不利於散熱。所以,以往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巨型恐龍為了更有效地散熱,其體表羽毛很可能退化了。那為何華麗羽王龍這種大型暴龍類化石上會發現羽毛印痕?徐星研究員介紹說,華麗羽王龍之所以發育羽毛,很可能與白堊紀早期的氣候有關。

分析推測

研究人員通過對恐龍牙齒當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測,華麗羽王龍生活的早白堊世氣溫明顯低於白堊紀其他時期,當時的遼西地區氣候可能與現在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夠幫助華麗羽王龍減少熱量的散失——這種現象類似於我們熟悉的猛獁象和披毛犀,為了適應寒冷氣候,身體表面發育厚厚的毛來保暖。
參與該研究的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舒柯文博士介紹說,華麗羽王龍的發現改變了以往科學界認為羽毛只出現在小型恐龍身上的認識,至少在食肉恐龍中,羽毛的分布可能相當廣泛。華麗羽王龍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早期羽毛演化的複雜性。這項研究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資助完成的。

形成

石化和掩埋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石化過程

恐龍的骨骼和牙齒等堅硬部分是由礦物質構成的。礦物質在地下往往會分解和重新結晶,變得更為堅硬,這一過程被稱為“石化過程”。隨著上面沉積物的不斷增厚,遺體越埋越深,最終變成了化石。而周圍的沉積物也變成了堅硬的岩石。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