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法律評論·第1卷

劉守剛博士關於中西憲法比較的文章,從宏大的視角揭示了中西在憲政文化層面的區別。 游偉、謝錫美兩位先生的關於刑法的論文,闡明了刑法學領域一個嶄新的課題,即“非犯罪化”,相信有興趣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 戚淵教授以切身的法學學習和研究的體會,向我們道出了一些值得借鑑的學習心得,相信這對於廣大的法科學子都有所稗益。

內容介紹

創辦一個學生刊物,是華東政法學院許多研究生夢寐以求的。這次在華東政法學院院領導和法律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終於擁有了一份屬於學生自己的刊物。我們一定會利用好這個平台,充分展示華政學子的學術風貌。
收入本期的文章都是很見學術品質的。首先,法律移植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域外法·中國法”的欄目中,我們邀請到了華東政法學院的院長何勤華教授一篇介紹清末以來中國移植西方司法制度的文章,其詳盡的史實資料和耐心的辨析,足以讓我們感受到法律移植這一課題的學術價值。而李秀清副教授的一篇關於建國後移植蘇聯憲法的文章,從社會主義國家法律移植的角度顯示了法律移植的另一個維度——政治先導型的法律移植。劉守剛博士關於中西憲法比較的文章,從宏大的視角揭示了中西在憲政文化層面的區別。
近年來,有眾多學者呼籲“社會法”作為獨立於公法、私法的“第三法域”而存在。本期約請了幾位致力於社會法研究的專家共同探討這一問題,董保華、王全興、汪敏、姚嵐秋、李凌雲諸位先生的文章構成了一組主題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社會法的各個面相。游偉、謝錫美兩位先生的關於刑法的論文,闡明了刑法學領域一個嶄新的課題,即“非犯罪化”,相信有興趣的讀者一定不會錯過。樑上上先生的可撤銷民事行為的文章圍繞《民法通則》和《契約法)的規定,集中闡釋了可撤銷契約的相關問題,該文充分表現了大陸法系民法“教義學”(拉倫茨語)的魅力。以上文章都收入了“法相評論”欄目。
在“經濟·貿易與環境之間”欄目中,張宏森教授關於國有財產的深刻研究讀來讓人觸目驚心,而邱加化同學 關於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衝突問題的論文,同樣也讓我們感到一種憂國憂民的理論關懷。值得推薦的是陳項先生研究歐洲中世紀貿易史與資本主義民商法典產生的長篇論文。歐洲中世紀對於中國人來說一直是一個謎,而我們關心的韋伯式的“資本主義問題”恰恰根源於中世紀的商業貿易以及與此相伴的獨特的法律制度,陳頤先生的論文通過一種社會史的考察,把民商法中“會意”規則的問題重新植入中世紀商業貿易的背景中,使我們理解了資本主義經濟及其民商法典的歷史根源。
最後是“教育·學習與學術”。戚淵教授以切身的法學學習和研究的體會,向我們道出了一些值得借鑑的學習心得,相信這對於廣大的法科學子都有所稗益。冷霞同學精讀了大木雅夫的《比較法》一書,寫出的讀書筆記也是很有見地的。
也許這本刊物在許多讀者眼中還很不成熟。但學術傳統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暫且把本書視為一個開始,希望後來者能不斷地超越前輩、學術的薪火代代相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