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廷傑
華廷傑(1822-1872)字樵雲,別署“琴閣主人”。清崇仁縣吳坊渡(今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白路鄉華家村)人。官至布政使。自幼聰穎好學,15歲入府學,文名已響。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取第三名舉人,二十五年(1845)中進士,初任廣東東莞知縣。到任後,針對該地訟棍往往憑空捏造、誣告善良懦弱平民為盜賊,縣吏乘機敲詐勒索的歪風邪氣,進行大力整頓,懲治作惡者,使民風得以改善。後調香山,不到兩月,東莞發生暴動,朝廷又調華廷傑回任鎮壓。回到東莞,廷傑招募勇士守城,並親率官軍出城作戰,大獲全勝,摧毀了暴動組織,使東莞社會秩序得到恢復。事平後,論功賞領帶花翎,調任南海知縣。南海(廣州府附郭縣)是廣東首府首縣,任重事繁。縣內有顏氏兄弟爭財產,訴訟多年未結案,華廷傑召其至縣衙,委婉訓導,兄弟感動淚下,撤回訴狀。有一年,南海發生嚴重饑荒,米價飛漲,有人建議責令米行減價供應,華廷傑認為荒年只怕無米出售,若令減價,恐怕米商有米也不會出售。於是他動員富戶設粥廠施粥給饑民,並帶頭捐銀2000兩。不久,米船多艘開到,民心安定。同治六年(1867)冬,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以粵督葉名琛不準英人入城居留為由,命英船沿河開炮,轟塌城牆10餘丈。華廷傑親率民工,冒著炮火,用沙土堵塞城牆缺口,保住了縣城。第二年,英法聯軍再來攻,葉名琛誤聽諜報人員之言,事先不加防備,華廷傑請增兵防守,又不予採納,縣城遂被攻陷。廣州陷落後,華廷傑將縣署搬至石井鄉,籌劃收復之策。因當局一意議和,他的謀劃受阻,未能實現。華廷傑後調升南雄直隸州知州,署廣州通判、潮州知府,擢署惠潮道台。潮州所屬關稅,歷來被一些人操縱把持,私抽比正額稅還多。海陽縣有所謂“澳甲”者,用錢買得海關差役,藉此濫索船戶規費,船戶深受其害。華廷傑到任後一概嚴令禁絕。同治九年(1870),華廷傑前往廣西幫辦龍州軍務,因鎮壓邊民暴動有功,加布政使銜,成為從二品大員。但不久病故,終年50歲。他居官20餘年,在東莞任職時間最久,頗受民眾擁戴,百姓對他很有感情。離任時,民眾涕淚燒香跪送,戀戀不捨。有的人為他在縣衙旁建立生祠,歲時奉祀。華廷傑還通醫術,凡來求治者,立往診視,從不延誤。鹹豐六年至九年(1856-1859年),華廷傑任廣東南海縣知縣,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廷傑以親身經歷,寫下《觸藩始末》3卷,敘英法聯軍侵略廣州情況,記載詳細真切。其中述及清朝官僚的昏聵無恥,並揭露地主階級與人民為敵以及賣國投敵的情況。本書實為有關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較有價值的資料。此書原有光緒十一年(1885)家刻本,但流傳不多。其子華輝、華焯後相繼成為翰林。華輝(1859-1931),字再雲,晚年號凡叟。年輕時有才名。光緒九年(1883)中進士,殿試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就是民間所說的“欽點翰林”。歷任湖北鄉試副考官、會試磨勘試卷官、會試同考官、河南道監察御史、江南道監察御史、甘肅慶陽府知府、河南省衛輝府知府。華焯(1869-1925),字瀾石,號持庵。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十一年(1905)被派往日本留學。歸國後授翰林院編修加侍講銜,後充國史、實錄二館協修。民國二年(1913)寓居南昌,與宜豐胡思敬創辦“退廬圖書館”,收藏古籍、碑版,從事研究,著有《持庵詩集》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