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堡鎮

華堡鎮

華堡鎮 位於寧陵縣的西南部,鎮政府距縣城17.5公里。北臨程樓、張弓兩鄉鎮,南接柘城縣境,東與睢陽區為鄰,西與黃崗境為界。面積73平方公里。轄43個村委會,98個自然村,6.2萬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據寧陵縣歷史記載,華堡鎮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因這裡有一條廢黃河(原叫小小河、後來斷流),這裡的人們擅長種棉花,個個都是種棉能手,所以叫“花苞”。

清鹹豐年間,築土為寨,稱為“華堡寨”。解放前華堡屬一區,1940年日本鬼子入侵華堡寨的時候,華堡人們曾在八路軍的領導下打下了著名的華堡保衛戰。

華堡在明代屬向化鄉和遷善鄉,為向七、八、九野。民國初期,華堡屬西南區,為華堡村。民國30年(1941年),日偽縣政權將全縣改設為3個區,華堡為二區(張弓)。民國34年(1945年),全縣設3個區,史集為鄉。1947年2月,寧陵縣民主政府建立,全縣設6個區,華堡、夏寨屬一區(黃崗區),史集、蘆集為三區。1949年,寧陵解放,全縣設5區1鎮,華堡屬一區(張弓區),華堡、華崗、夏寨、十百戶、史集、蘆集為鄉。1951年,全縣設6區1鎮,華堡屬一區(張弓區),華堡、華崗、夏寨、十百戶、史集、蘆集仍為鄉。1955年,撤銷區建制,全縣改設為32個鄉,華堡、夏寨、楚莊為鄉。1957年,華堡仍為鄉。1958年,撤銷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華堡為人民公社。1961年7月,增設楚莊人民公社。1964年,撤銷楚莊人民公社。1977年,增設楚莊人民公社,將原來華堡管轄的柿子王、郭雙堂、趙莊、黃樓、付集、蘆集等劃歸楚莊鄉管轄。1983年12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設立鄉,華堡、楚莊為鄉。2005年,將楚莊鄉合併到華堡,為華堡鄉。為了方便工作,將原華堡鄉劃為華堡西區、楚莊鄉劃為華堡東區。至今。解放後1958年成立華堡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為鄉。2005年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將華堡、楚莊兩個鄉合併,統稱為華堡鄉。2012年3月經省民政廳批准撤鄉設鎮。

根據國家2012-2020總體規劃,華堡鎮分為東西兩個新型農村社區,東中心區以“幸福里”為中心鎮區,西中心區以“興華新城”為中心社區。“興華新城”中心社區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居民生活富足,民風淳樸,是華堡西區經濟、文化、物流、商貿發展的中心。

在努力發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今天,鎮黨委政府決心帶領全鎮人民,以“三化協調發展”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求真務實,頑強拼搏的精神。強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全面建設一個和諧富裕的新華堡!

華堡鎮位於寧陵縣南15 公里,寧陵、柘城、睢陽區三縣(區)交界處,S210與S327在該鎮交匯,形成黃金十字架,東距商周高速公路出入口僅8公里,交通非常便利。2005年原楚莊鄉撤銷,併入華堡鎮,華堡鎮現轄41個行政村,98個自然村,總面積74平方公里,6.06萬人,擁有耕地面積6.93萬畝。2012年,全鎮生產總值完成19.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50元,76%以上的農戶達到小康水平。

行政區劃

轄:路劉莊村、高樓村、白莊村、李樓村、朱樓村、夏寨村、黃莊村、凌莊村、十百戶村、王莊村、溫廟村、路大樓村、劉莊村、曹兌河村、後屯村、馬橋村、前屯村、華堡村、老君屯村、華崗村、唐莊村、辛屯村、趙莊村、彭莊村、牛劉村、趙石莊村、郭雙堂村、楚堂村、黃樓村、盧集村、鄭莊村、張路口村、付集村、胡莊村、陳兌樓村、趙莊集村、郭八村、柿子王村、史集村、君郭村、曹莊村、孟路口村41個行政村,包括止莊村等98個自然村,258個村民組,人口6.2萬人,耕地6.8萬畝。

地理環境

華堡鎮地處寧陵縣城南15公里處南與柘城交界交通便利。212省道從東部穿越,327省道自張弓經華堡折向楚莊東與睢陽區接壤至睢陽區境,華堡至黃崗、至張弓及各行政村都通了油路。

自然環境:華堡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647毫米,無霜期216天,夏季最熱月份為7月上中旬至八月上中旬,冬季最冷月份為1月初至2月上中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適宜人居。良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華堡鎮農業、生態旅遊發展迅速,物產豐饒。

生產條件

華堡鎮地勢平坦,土質多為淤土、兩合土,沙、鹼土較少。境內有洮河、廢黃河、太平溝、小沙河、仿宋河等主要河道。共有耕地面積73035畝。2007年,全鄉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37台,小型拖拉機1124台,機引犁1457台,機引耙386台,旋耕機127台,機引播種機326台,排灌機械1130台,聯合收割機100台,機動脫粒機1131台,農用運輸車3314輛,水泵1237台,秸稈粉碎還田機78台,柴油機288部,電動機842台。擁有機井840眼,有效灌溉面積達42000畝。

農業發展

華堡鎮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紅薯等主要作物。1989年,全鎮糧食總產18716噸,棉花總產338噸,油料總產894噸。20世紀90年代,該鄉按照縣委、縣政府關於恢復縣南老棉區的指導性意見,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發展棉花生產。1991年,全鄉棉花種植面積達到37551畝,總產達2325噸,是1989年的5.9倍。1992年和1993年,由於受棉鈴蟲的危害,農民植棉積極性受到挫傷,面積出現了下滑,1994年,面積下降到2萬畝,總產僅859噸。1995年及其以後,該鄉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繼續恢復性地抓好棉花生產。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25151噸,棉花總產2032噸,油料總產3570噸,分別比1989年增產6435噸、1694噸、2721噸,增幅分別為34.4%、5倍、3倍。2005年,該鄉發揮傳統優勢,重視糧食生產,當年,全鄉糧食總產36686噸,比1989年增長17970噸,增幅分別為96%;比2000年增長11535噸,增幅分別為46%。2007年,全鎮糧食總產46404噸,比1989年增長27688噸,增幅為1.5倍;比2005年增長9718噸,增幅為26.5%。2007年,全鄉水果總產2455噸,大都是葡萄等小雜果。蔬菜總產47875噸。農業總產值實現245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41元。

工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該鎮大力組織興辦個體私營經濟,各類企業快速發展。截至2000年底,各級企業達1334家,年完成鄉鎮企業產值1.1億元,主要涉及服裝、標準件、塑膠軟管、家俱玻璃鋼製品、麵粉、建材等二十多個品種。華堡商貿有限公司是1997年始建的一家加工麵粉的企業,擁有固定資產286.6萬元,流動資金100萬元,日生產能力60噸。1999年生產麵粉18000噸,銷售收入4100萬元,創利稅300萬元。該公司在哈爾濱設有7個麵粉批發點、桂木斯市設有5個批發點,日銷售量在4萬噸左右。2007年,該鄉民營企業有服裝、麵粉、鐵業加工等47個企業。工業總產值達27572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68萬元。

教育

現有中學2所,國小20所,在校學生8341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