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寫道:“夏人起於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謂中原華夏之地。鯀與禹又別為一族,其居地殆起於河南嵩山山脈中。曰‘有崇伯鯀’,崇即嵩也。山海經‘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禪渚在河南陸渾。禹都陽城,陽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陽翟者。陽城,河南登封;陽翟,今禹縣,出入數百裡間。遊牧之民習於移徙,古人都邑,同時有兩三處,不足異。)華夏連稱者,嵩山山脈亦得華名。國語‘前華後河,右洛左濟’,華在洛東,即今嵩山。華國就位於嵩山南麓,山南水北謂之陽,故曰華陽。
歷史沿革
《國語·鄭語》:(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鄶),鄢、蔽、補、丹、依、駻、歷、華,君之土也”。華,即指華國。
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公元前773年,鄭桓公見西周衰敗,諸侯多叛,問太史伯,鄭國何處可以立國。《國語》說:“史伯對桓公,虢、鄶十邑,華其一也。”這就是說,公元前773年以前(西周時期),這個“華邑”,即華陽城已經存在。關於“華陽”的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說:“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少典為有熊國君,而河南新鄭古為有熊國,炎帝既為少典之子,新鄭的這個“華陽”為第八代炎帝榆罔的出生地,應該說是合情合理 。
有一些史學家主此說。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他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微》中說:“華、地名……。在河南省密縣,西為嵩山,是夏族舊居,所以華即夏,中華民族起於此。”華陽漢屬密縣,今屬新鄭。
華陽故城
華陽故城位於新鄭市區北20公里的郭店鎮華陽寨村周圍一帶。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各面城牆中部均有折曲,周長2300餘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華陽故城內北高南低。民眾在平整土地時發現有建築台基、灰坑、水井等遺存。城內外不斷出土戰國時期的陶器和銅鏃等遺物。在西城牆缺口處,曾發現許多人骨,似是古代戰死者的遺骸。
華陽故城春秋屬鄭,戰國歸韓。秦滅六國後墮城毀門,華陽故城遭到嚴重破壞。隋代伊斯蘭教徒入住城內。唐以後對城牆整修,局部增高並增加馬面設施。宋時,相傳周世宗柴榮女柴郡主每年前來祭奠其父,都在此城內卸下佩飾和鳳冠,換上素服前往。因此,華陽城又叫卸花城。清鹹豐年間華陽寨村建清真寺,整修南門,門上刻青石門額“古華邑”。華陽城自古就是很重要的城邑。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歷史上關於華陽故城的記載,除上述《國語》外,還有秦簡《編年記》載:“三十四年攻華陽。”《史記.韓世家》載:韓僖王“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八月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王三十四年,白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史記.趙世家》:趙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74年)“與魏共擊秦。秦將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將軍。”《方輿紀要》:“縣北四十五里,亦曰華陰亭。古華國,史伯謂桓公華君之土也。”《括地誌》:“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里”。
炎帝誕生的具體地方為洛陽伊川縣的烈山常羊坡神龍首,那裡至今有烈山、常羊坡、神龍首等遺蹟,當時的華陽區域統指新鄭、新密、伊川等嵩山河洛地區,實證了“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