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魚[中藥]

菩薩魚[中藥]
菩薩魚[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菩薩魚,中藥名。為鬥魚科動物歧尾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L.)的肉。菩薩魚分布於長江以南,如四川、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具有解毒療瘡之功效。常用於皮膚瘡癤腫毒,目生翳膜瘡痛。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淡。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解毒療瘡。

主治

用於皮膚瘡癤腫毒,目生翳膜瘡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搗敷。

形態特徵

體形極為側扁,略似紡錘形。全長約8厘米。眼大、口小,口內有尖利的牙齒。鱗片大,無側線,體側縱列鱗30。背鰭ⅪⅤ7,起點與臀鰭的起點略約相對;臀鰭長,ⅩⅩ12。胸鰭10,圓形。腹鰭小。尾鰭分叉。各奇鰭皆有向後伸延的特長的鰭條,在生殖期內,各鰭條漂搖如綬帶。體灰綠色,鰓蓋上有一大形黑斑,體兩側各有8條黑色橫斑。由眼後到鰓蓋部,有3條黑紋。生殖期各奇鰭有紅色邊緣,鱗片上有紫藍色反光。

生長環境

棲於水田、溪流、池塘內。性好鬥。喜食各種小蟲,尤以孑孓為多。分布長江以南,如四川、湖南、江西、廣東、廣西。

相關論述

《陸川本草》:“解瘡毒,消炎。治眼膜瘡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