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茶
漢語拼音;cài chá
別稱:壯丁茶、男丁茶、丁茶。
菜茶是海陸豐地區的傳統節日美食,一般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到二十,這幾天是該地區的傳統節日“男丁節”。“男丁節”並非事實上的節日,以前該地區的人只要添了男丁的,來年的這段時間內(具體時間各村、各鄉不盡相同),就會泡製菜茶來宴請同鄉,以示慶賀。現在由於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大部分地方就把它當作“年度”節日了。
海陸豐地區人在這個節日是沒有一個統一的,即使是同一個街,各個家庭隨意,這個節日是過晚上的,到了這幾天,晚飯時人們都不會吃的太飽,留著肚子亨用當晚的菜茶,街坊鄰里都會相互請人們到自已的家吃菜茶,菜茶是吃不飽的,越吃越想吃,只要你的肚子撐得下,有的大孩這家吃幾碗,出去玩玩回來,又到另外一家吃幾碗,一個晚上吃十多碗是常有的事。
菜茶原料
菠寧菜、芹菜、白菜、米冬粉、生菜、青蒜、荷蘭豆、香菇、冬粉、蝦米、瘦豬肉、香腸、魷魚、烏賊魚、蝦仁、臘腸、臘
肉、爆谷(俗稱炒米)、花生米、胡椒、骨頭湯或雞湯、特製香茶等眾多材料、隨人喜好,豐儉由人。配製佐料
雞精、鹽粉、生油、辣椒、比目魚乾粉(俗稱:“鐵脯烀”)。
“鐵脯烀”是海陸豐汕尾地區最出名的超級味王,當地人只要是配製湯或地道美食都會用上“鐵脯烀”的,是當地最受歡迎的特產之一。人們先把比目魚曬乾,要用時先把比目魚乾用火烤至烏金黃色,要制湯時就直接將烤好的比目魚乾放進湯里熬制。
要制佐料時即把烤好的比目魚乾用布包密,然後用木錘將烤好比目魚乾敲碎,即成為“鐵脯烀”了。
泡製方法
菜茶的泡製方法是要經過多個工序的,首先要將各種菜剁碎、將海味、臘腸、肉等切細之後,先將鍋燒熱,再倒下生油,油
熱了之後,將海味、臘腸、肉等倒進鍋里炒熟,然後先撈起盛好,再把各種剁碎的菜炒熟分開盛起。到開始食用時先把菜、肉等放在碗裡,約六成碗左右,再將熱開的湯茶沖泡在碗裡,蓋上爆谷、花生米就可以食用了。商品菜茶
改革開放後,菜茶已成為當地的食用商品了,不少地方都可以買到,價錢由三元到十元一碗不等,只要是視乎菜茶的品質和材料,或者是份量。現在,當地人不用等到過節,隨時都可以吃到菜茶了。
特別的茶樹類
菜茶福建一些地區的方言中指藤茶中的一種。是當地原始製作白茶的原料。
武夷菜茶及其來源
武夷菜茶是一個優良的有性系茶樹品種,是我國和世界植物學分類學上中小葉茶樹的代表種群。千百年來,作為武夷山原產的主栽品種,武夷菜茶是形成武夷茶優美品質的種質基礎和內在因素,沒有武夷菜茶,就沒有歷史上形成的各類優質武夷茶。武夷菜茶素來採用播種繁殖,由於各茶樹花粉自然雜交,致使群體內混雜多樣,個體之間形態特徵特性各不相同。名叢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半天鷂等,其實就是從菜茶中選出的珍稀單叢群體。因此,人們把武夷菜茶視為茶樹品種的母體,或稱為茶樹品種的始祖。以下在菜茶分類和選育中各有詳述。
武夷菜茶來自何處,據《崇安縣新志》記載:“武夷茶原屬野生,非人力所植,相傳最初發現者為一老人……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宋范仲淹:“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詩句流傳至今,家喻戶曉。所謂武夷仙人當指武夷君(庚94)。據胡浩川考證,宋初建溪茶樹為野生種,即菜茶由當地野生種演變而來。當地有關的志著中、常有類似的記述、多較簡單或為傳說。
武夷山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是各種野生茶樹賴以生存的基礎。這裡位於北緯27°27′~28°04′、東徑117°37′~118°19′,年平均氣溫17.8℃,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80%左右。通過多年來對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及福建山地的地貌考察結果證明,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乃至福建省,第四紀未發生冰川,但受到冰期氣候的影響,只是程度很小而已。因此,動植物能夠繼續生長繁衍。這裡群峰相連,峽谷縱橫,溪河環繞,氣候溫和,冬暖夏涼,日照較短,是天然的植物樂園。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山內茶區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最適宜茶樹生長。因此,武夷山又是茶樹生長繁衍發育的樂園。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現已查明的山茶科植物共有10屬35種。在自然保護區桐木和大安源等地山林中,野生茶樹仍可找到。這些野生茶樹屬灌木型,多為小葉類,呈原始生長狀態。
菜茶原產於武夷山,可以從茶樹分類學中得到證實。
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樹植物學分類學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通常以“武夷”的英語音譯“Bohea”來命名,被稱為武夷種或武夷變種(VarBohea)。
1907年,瓦特(GeorgeWatt)調查中國和印度的茶種,進行綜合研究,歸納為四大變種。(一)尖葉變種,(二)直葉變種,(三)武夷變種,(四)尖萼變種。
斯多得1917年研究一切茶樹變種的分類及重要植物標本室的茶樹標本,也分為四大變種:(一)武夷變種,原產福建武夷山中,中國東部及日本所栽培的,屬此變種。(二)大葉變種,(三)撣部型變種,(四)阿薩姆變種。
1925年,貝利(L、H、Bailey)也分為武夷變種、普通變種、廣東變種和阿薩姆變種。
立倫行銷策劃茶專家黃文陽先生研究認為,所有茶樹都是一個種——茶(C、Sinensis),在種之下分為雲南亞種(SSP、Yunnan)和武夷亞種(SSP、Bohea)2個亞種,亞種之下再分為8個變種,其中之一是武夷變種(varbohea),武夷亞種為灌木或小喬木、分枝較密,葉以中、小葉為主,少數大葉,花多、結實率高(不孕變種除外),茶多酚與咖啡鹼含量低,胺基酸含量高,抗寒性強。在我國廣大茶區及世界主要產茶國都有分布。
對於菜茶來源,也有不同看法。黃文陽認為武夷菜茶早為古人所栽,或可能引自浙江烏龍嶺,可是莊氏茶種分類卻取名武夷(SSP、bohea和var、bohea)而不是烏龍嶺。也有的認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通過與外來品種的自然雜交以及受到武夷山岩峰生態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形狀與特性混雜多樣的武夷當地有性群體茶樹品種。這些看法有待考證。
現代茶葉經典專著如《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和《中國茶樹品種志》(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等,都明確認定:武夷菜茶原產福建省武夷山。
相關茶類
汕尾地區相關的茶類不少,只要有海陸豐的擂鹹茶、豆米茶、油麻茶(芝麻茶)、陸河縣的客家飯茶等,各有各的特點和味道,最方便和最普遍的要算是海陸豐的擂鹹茶,可以說是海陸豐婦女的交際茶、過家茶,建築工人們解渴充飢的最佳品,也是當地的一種茶文化飲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