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甘、微苦,性涼。
歸經
入肺、肝、膽三經。
功效
清肝明目。
主治
頭風眩暈,目生翳膜。
相關配伍
1.治久患頭風眩悶,頭髮乾落,胸中痰結:白菊苗,搗末。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後空腹取藥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漸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天寶單方圖》)
2.清目寧心:甘菊新長嫩頭叢生葉,摘來洗淨,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遵生八箋》菊苗粥)
3.治女人陰腫:甘菊苗搗爛煎湯,先熏後洗。(《世醫得效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炮製
採集加工:春季或夏初採收,陰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菊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葉互生;有短柄;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5-15cm,羽狀淺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頭狀花序直徑2.5-20cm,大小不一,單個或數個集生於莖枝頂端;總苞片多層,外層綠色,條形,邊緣膜質,外面被柔毛;舌狀花白色、紅色、紫色或黃色。瘦果不發育。花期9-11。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藥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相關論述
《本草求原》:“清肝膽熱,益肝氣,明目去翳;治頭風眩暈欲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