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

莫言散文

《莫言散文》表現了富有感性化的風格,採用一種不受控制的、重視感覺的敘述態度。莫言的散文保留了他獨有的寫作風格,汪洋恣肆,激情勃發,文字鮮活率真、妙趣橫生,令人迴腸盪氣,痛快淋漓。

基本信息

簡介

《莫言散文》《莫言散文》

《莫言散文》收錄了莫言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它的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後餘味無窮,遐想不已。在平實的語言後面,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它恰像兩三知已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徵博引,或幽默諧趣。在淡淡的氛圍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薰陶。

作者介紹

莫言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的是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莫言在他的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憑藉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官方網站評價,莫言“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評價

《莫言散文》中的一篇篇散文作品,都反映了生活的真實,敢於針砭時弊說真話。說到媒體,作家指出“那些官員怕的不是媒體,他們怕的是他們的上級,怕他們的上級撤了他們的職,對於某些‘人民公僕’來說,他們最大的痛苦不是死了爹娘,也不是妻離子散,他們最大的痛苦是丟了官,反過來說他們最大的幸福是升了官。”“對某些官員來說,升官是為了發財,但也有的人做官不是為了發財。在中國,做官做到正縣級以上(當然是指有實權的,不是泛泛的縣處級幹部),住房、用車、看病養老,一切都有了鐵的保障。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官員們吃點不花錢的肉,喝點不花錢的酒,抽點不花錢的煙,算不上腐敗,只要不弄得太過分,大家也就認可了。前幾年吵吵鬧鬧地要對領導幹部的用車進行改革,很多家報紙都發了訊息,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為什麼?還不是怕用車補助發到了個人手裡,但該坐公車的還是坐公車!另外,說當官就是為了錢也是冤枉了人家,有許多東西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那種前呼後擁、頤指氣使的感覺,那種種的特殊待遇,都是無價的。”(《答老王》)

許多軍官的轉業,是被動的。從大了說,是部隊建設的需要;從小了說,或許是已經在部隊沒有了“前途”,或許想通過另外的途徑“創業”。特別是就業壓力很大,安置比較艱難的時代,許多的軍官多么希望在部隊多呆一天呀,在那各種保障一應俱全的環境裡,甚或過的是養尊處優的日子。特別是部隊文藝工作者,其優勢是可想而知的。然後,很是具有責任感的莫言,從部隊置業到地方,卻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想法。他指出“我在部隊人緣很好,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想走,我就可以在部隊一直乾到退休。我之所以下決心置業,是因為我感到自己已經不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了。我認為,部隊的文藝工作者就應該寫出像《英雄兒女》、《南征北戰》、《上甘嶺》那樣的作品,鼓舞著戰士們去勇敢戰鬥,寫不出來這樣的作品就應該把自己下崗。另外,我覺得,部隊的文藝工作者應該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應該是一個能跟戰士們一起送炸藥包炸碉堡的好漢,即便送不了炸藥包,起碼能跟著部隊急行軍,做不到這一點,就應該自覺地下崗,否則就是占著茅坑不拉屎。所以我說我提出轉業其實是我有覺悟的表現,領導並沒有讓我走,是我自己要走。你說人家一群小伙子筆挺地站在那裡,一個個生龍活虎,英姿颯爽,你挺著個大肚子,彎腰駝背地站在那裡,你不自慚形穢嗎?這不是明明地給人民軍隊抹黑嗎?所以我說,因為我愛這支軍隊,所以我必須離開。”(《答老王》)這就是一個有著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的中國軍隊作家對人民軍隊的愛戴和理解。

寫作特點

讀《莫言散文》,從其作品中,也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尊重和情感感受,不知不覺中給讀者以美的薰陶。“這是真正的相依為命,也是真正的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我們儘管很窮,但還是掏出幾個硬幣扔到他和它們面前的盤子裡。他對我們說了一句話,我敢肯定是謝謝,狗對我們一齊汪汪汪,表達的也是感謝之意。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中國的狗是不是聽得懂德國狗的叫聲?”《狗·鳥·馬》其情其景,都值得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

作家寫家鄉的美,寫家鄉人的勤勞勇敢,寫家鄉人的人事物非,都無不如實記錄著家鄉的發展變化,家鄉的人間冷暖。“歷史上曾有過的燒酒大鍋、染布作坊、孵雞的暖屋、馴鷹的老人、紡線的老婦、熟皮子的工匠、談鬼的書場都沉積在歷史的岩層中,跑不了。”“門老頭兒身材高大,年輕時也許是個了不起的漢子,他的故事還在流傳,我最親近他捉鬼的故事。”“這個孤獨的老頭,曾給一個大名赫赫的人物當過馬夫。據說他還是共產黨員。”“前幾年,聽村里人說:門老頭兒到處收集酒瓶兒,問他收了乾什麼,他不說。有人終於發現他在用酒瓶兒砌一道把高密東北鄉和外鄉隔開的牆。這道牆砌了約有二十米長時,老頭兒坐在牆根死了。”“這道牆由幾萬隻瓶子砌成,瓶口一律朝北,只要是颳起北風,只萬隻瓶子便一齊發出聲音各異的呼嘯,這些聲音匯合在一起,便成了亘古未有過的音樂。”“你什麼都可以忘記,但不要忘記這道牆發出的聲音,因為它是大自然的聲音,是鬼與神的合唱。”(《會唱歌的牆》)原來,牆是這樣唱歌的,讓讀者從其故事和作家家鄉風土人情中,一起感受這“亘古未有過的音樂”,聆聽這道“會唱歌的牆”的故事。

《也許是因為當過“財神爺”》中,記述了作家濃濃的鄉間鄉音姐弟情。探望一起在大年夜裡裝“財神”,提著瓦罐挨家討要“過年的餃子”的同病相憐的“冬妹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那逝去的艱苦歲月,也注入了作家濃濃的鄉情。正是經歷了這些苦難的時日,作家才把自己的家鄉“高密東北鄉”,作為創作的基點,成就了眾多的文學碩果。

關於讀書,作家指出“人類閱讀活動,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愉悅,如少年讀連環畫成年人讀言情、武俠,原來就沒想從這閱讀中獲取什麼知識,但知識自然地也被獲取著,情感自然地也被教育著,這就是所謂的‘寓教於樂’吧。二是功利性很強的學以致用,如讀技術方面的書籍。”“我沒讀完國小就回家勞動,但因為認識一些字,具有了閱讀能力,便想方設法把村里人家的藏書借來看。村里藏書有限,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是借到什麼讀什麼。”(《雜談讀書》)我也出身農村,自小在農村長大,上學讀書始於70年代初期,不但沒有學前教育,初上國小時沒有教材,就以一本“紅寶書”《毛主席語錄》為課本,連拼音都沒學過。學制短不說,二年制的附設國中班,最後一個學期也是沒有課本。各學期有少得可憐的幾樣教材,充斥其間的多是《農村也是大學》那樣的假、大、空文章,真正的書荒時代。所以,我對作家所述的讀書生活,非常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