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在整整90年前,繼南崗中心廣場的聖•尼古拉教堂之後,在廣場西側建起了第二座建築物--莫斯科商場。隨後二年建成的秋林商行,其平面布局與之完全不同,後者作為綜合性商場,初露現代商場之端倪。莫斯科商場建成之時,各個單元的功能不同,有布匹店、搪瓷製品店、電報局等。直至1923年6月,東省文物研究會附屬博物館占用莫斯科商場的部分作為展廳;1923年10月,中東鐵路普育中學校在莫斯科商場內創辦(今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旋即遷出;解放後,莫斯科商場作為黑龍江省博物館沿用至今,歷經九十載,昔日的商場成為今天的博物館,儘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築卻風彩依然。建築特色
舒展的莫斯科商場似一條紅黃相間的彩色飄帶,精心修飾著廣場的裙裾。每當陽光照耀著建築的背面,廣場上便投下生動的陰影--尖尖的穹頂、錯落有致的輪廓線,猶如夢幻中的城堡倒影,為廣場增添一分浪漫情調。建築平面呈折線形對稱構圖,由三個標準段和兩個連線體構成,左、右兩翼臨滿洲里街、紅軍街部分各有五開間;中部臨廣場部分為兩個雙開間、一個單開間共三個單元;兩個轉角處各有一個轉角連線體,因而整個建築由這十五個開間構成。有趣的是這種布局使建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商業街上的店鋪群,而不是一個整體的綜合商場。原因在於建築的這十五個單元各自獨立出入口及樓梯間也各自分設,猶如旅館建築的標準間一般,關上門自成一體。各單元之間沒有聯繫,從一個單元進入另一個單元只能從分別的入口進入,互不干擾,各自為政。很難說這種布局合理與否,優點在於便於分散獨立經營,但也有明顯的弊端。隨後二年建成的秋林商行,其平面布局與之完全不同,後者作為綜合性商場,初露現代商場之端倪。莫斯科商場建成之時,各個單元的功能不同,有布匹店、搪瓷製品店、電報局等。直至1923年6月,東省文物研究會附屬博物館占用莫斯科商場的部分作為展廳;1923年10月,中東鐵路普育中學校在莫斯科商場內創辦(今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旋即遷出;解放後,莫斯科商場作為黑龍江省博物館沿用至今,歷經九十載,昔日的商場成為今天的博物館,儘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築卻風彩依然。
建築的平面布局決定了其造型及立面處理。由於建築兩面臨街,一面臨廣場,因而三個立面都宜做重點處理,使觀者在每個角度都能看到良好的景觀。首先在建築整體輪廓線創造上,採用了三個長方形底扁形穹頂和兩個方形底扁形穹頂,極大地豐富了建築造型,這種穹頂造型帶有法國古典主義的特徵。
在建築左、右兩翼,暗紅色的長方形底扁穹頂隆起於淺淺的四坡頂之上,穹頂上原飾有柔美的"新藝術"鑄鐵曲線,現改為簡潔的縱橫線條與圃環結合的形式,穹頂造型豐富優雅,成為立面的構圖中心;而面臨廣場的主要立面造型更為豐富。轉角處兩個小巧的方底扁形穹頂,比之前者長方形底穹頂更添一分嫵媚精緻。穹頂隆起於小尺度的方形鼓座,刻劃精美的線條,末端以精巧的陀螺狀頂作為結束.直刺藍天,與廣場中心聖•尼古拉教堂尖尖的帳蓬頂形成呼應與諧調,二者的和諧促進了廣場空間的統一。